-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戏剧 重建中的中国戏剧
我们通常说的“传统戏剧”,其实就是说的上个世纪上半叶直到60年代初的中国戏剧,说的上世纪60年代初以前形成的中国戏剧的各种形态与规范。那是中国戏剧的一个繁盛阶段,确定了一大批地方性的戏剧剧种,形成了一大批代表性的著名演员,产生了一大批各个剧种的代表性…
据12月24日最新出炉的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香港富豪李嘉诚以297亿美元,位居亚洲首富;日本迅销有限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优衣库品牌创始人柳井正排名第五,资产达204亿美元。优衣库主打基本款,每年好像卖的都是一个款式,夏天是UT,秋冬摇粒绒、轻型羽…
一、戏剧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本不成其为问题,但细琢磨又不简单,因为它涉及到东西方戏剧观念的交流与冲突,涉及到现代戏剧观念的演变种种问题。对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概念来说,戏剧也就是戏曲,而大家对戏曲的理解是十分清晰的。20世纪初国学大师王国维给戏曲下的定义…
作者:罗怀臻
中国戏剧 2004年03期
我们通常说的“传统戏剧”,其实就是说的上个世纪上半叶直到60年代初的中国戏剧,说的上世纪60年代初以前形成的中国戏剧的各种形态与规范。那是中国戏剧的一个繁盛阶段,确定了一大批地方性的戏剧剧种,形成了一大批代表性的著名演员,产生了一大批各个剧种的代表性剧目和代表性流派。此后,这个“传统”一直昭示着我们,滋养着我们,同时也限制着我们。已经成功了的戏剧家或评论家们在面对新的创作实践时,都凭借着这些标尺。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本世纪的今天。
但是,自从上世纪的80年代初开始,中国戏剧就已经试图要摆脱这个“传统”了,与此同时,也开始了对于新的戏剧品种与形态的探索与实验。中国戏剧的80年代,是一个“探索”的时期,“解构”的时期,它促使我们正视戏剧于上世纪60年代以前所形成的“传统”,并以一种革命性的姿态对这个“传统”进行了反思甚至“颠覆”。必须看到的是,80年代整个中国社会都在经历着思想的大解放,其解放的力度甚至于强过今天。被隔绝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国外(主要是欧美)的各种戏剧流派、演剧风格、舞台样式也都在一个最短促的时间内如洪水般地漫入了中国。其时,有些能够间接了解到外国戏剧的学者或者“文革”前有过留学经历包括有留苏经历的艺术家们,一夜间成为了中国剧坛的明星。他们纵横捭阖,呼风唤雨,把偌大的中国剧坛当成了他们尝试“新观念”与“新手法”的巨大实验场。这种近乎于革命激情般的创造投入,甚至带有某种破坏力。不过,如果没有这股强力的硬性冲击,似乎不足以拉开我们和我们所说的“传统”之间的距离,不足以促使我们理性地审视中国戏剧曾经走过的道路和当下面临的问题。因此,80年代戏剧虽然带有解构和颠覆的特征,但它于解构和颠覆的同时,也正是对于未来戏剧的开创和建立。
但凡见识过80年代“探索戏剧”的人们都应该记得,那时节戏剧的看点在哪里呢?看点就是比比谁能够把他所从事的那个剧种创作得不像那个剧种,把他所服务的剧院的剧目创作得不像那个剧院,而且越是不像就越能赢得喝彩。这几乎成为一种竞赛。今天回头去看,当时的实验者们确实撬动了戏剧革新的重石,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但却少有代表作品留下来,他们更像是创造了一个过程。
假如把80年代“探索戏剧”当作一场具有历史进程意义的戏剧实验的话,那么这场实验的终结者应该是北京的话剧导演徐晓钟先生和上海的京剧导演马科先生。80年代末期,当话剧《桑树坪纪事》和京剧《曹操与杨修》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几乎同时演出的时候,整整十年的“探索戏剧”都化为了铺垫。因为我们看到的《桑树坪纪事》和《曹操与杨修》是作为一个完成形态出现的,它们涵盖了“探索戏剧”10年的努力,而且具有了真正意义的中国精神与当代品格。回首10年间,却只见局部,只见极端,不见完成整合以后的新的和谐。当然这两部戏也是一条分界线,它们既是对80年代“探索戏剧”以前的中国“传统戏剧”的响亮终结,也是对80年代“探索戏剧”以后90年代以及通往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戏剧”的精彩开篇。
公允地审视80年代的戏剧探索,至少有两大突破,一是在文学上,我们重新发现了“人”,而在此之前的戏剧舞台上我们经常面对的却是集体概念下符号化、概念化、脸谱化的“人”,京剧“样板戏”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终于,我们可以直面人,直面人性了,哪怕是精神分裂多重性格的人,哪怕是人性中的“性”。二是在形式上,80年代的戏剧不断地吸纳新的艺术元素,扩展了我们称之为各剧种经典剧目的综合性的艺术外延。但是探索的同时也有局限,比方在发现和关怀人的同时,更多地关怀起女人,而关怀女人的同时更多地关怀起女人的“性”,把本来复杂多元的人性强烈聚焦在女性的“性”的欲求上。回望那时曾经产生过影响的作品,大都是写“寡妇”的题材,写性的饥渴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