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都4批历史建筑.
成都市4批历史建筑简介
第一批9处建筑
(2013年10月公布)
1、张大千故居
位于金牛区金牛宾馆内,占地面积600 m2,建筑面积324m2,砖木结构。建于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1899——1983)在大陆的最后寓所之一,近代建筑风格。保护状况较好,目前空置。
该建筑作为享誉世界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在祖国大陆的最后居所,具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2、薛公馆
位于金牛区解放路北一段15号,建于民国时期,成都北门最大的粪业经营者薛氏的公馆,成都中心城区近代公馆建筑遗存。
该建筑也生动地记载了老成都的风土民情和生活场景,是成都平原传统农耕文化和市民文化的特色遗存。
3、原成都市政府办公楼
位于青羊区成都市人民西路2号,砖混结构,木屋架平瓦屋面,建筑面积9638㎡,有办公用房及会议室191间,保护状况较好。目前由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和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合理使用,分别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市出入境接待中心、市人民政府外事服务中心、友城展厅、出国管理处等单位在此办公
该楼是天府广场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曾作为市政府办公场所,成都市很多重大决策都在这里完成,是名副其实的成都心脏,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4、邱家祠堂
该建筑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为“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移民至成都的邱氏家族所建,距今有140多年历史,是目前成都市中心仅存的、基本完整的广东客家移民的宗族祠堂。占地规模约1608平方米,现状建筑面积约1097.71平方米。
邱家祠堂为研究客家移民文化、宗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样本。作为“湖广填四川”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邱家祠堂是支撑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冯家大院
位于青羊区九思巷3号。建于清末,占地面积约461.8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61.81平方米。原国民革命军29军军长田颂尧(1888——1975)亲属住所。
它是成都市寥寥无几的民居院落遗存,更是近代民居院落建筑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民国到新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内老成都民居文化的见证。
6、鹤鸣茶社
民国初年,大邑县龚氏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建此茶社,民国时期文化名流汇聚之地,成都中心城区保存至今的百年老茶馆。解放前,鹤鸣茶社的主要茶客是教师与公职人员,是交流信息、请托关系、签字下聘集中之所,成为充满竞争的人才市场——“六腊战争”主战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杨尚昆、张爱萍、魏传统,以及郭沫若、巴金、叶圣陶、李劼人、沙汀、艾芜等文人作家也常在此聚集。
现在的鹤鸣茶社由沿湖长廊、院坝和主楼三部分组成,长廊和主楼保留完好。雕塑墙、老虎灶、茶叶店……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成都茶文化风貌。该建筑是成都老茶馆的代表,亦是中国茶文化中的地标性文化场所之一。
7、康季鸿公馆
建于20世纪40年代末,民族资本家康季鸿的公馆,成都近现代民族资本家私宅的罕有遗存,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公馆占地面积约444.3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44.36平方米。原修建了砖木和木结构两处,全木结构建筑物因虫蚀严重,于八十年代后期倒塌,现公馆仅余砖木结构的这一处建筑。
该公馆作为成都解放初期民族资本家生活和进行社交活动的知名场所之一,是成都的民族资本家公馆中的罕见遗存,填补了成都现存民族资本家公馆的空白。
8、原中共成都市委办公楼群(5、6、8号楼)??
位于青羊区羊市街19号,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后改扩建,包括5、6、8号楼,曾长期作为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和机关办公区使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20世纪30、40年代,该建筑群作为天主教本笃会和赎世主会主要活动地之一,对中西方宗教文化交流一度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期后,该建筑群作为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和机关办公区使用,对成都的建设和发展产生过较深远影响,承载了典型的城市记忆,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9、原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办公楼
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仿苏式建筑风格。该校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省最早设立的工科学校之一,为我国电子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其前身曾是陈毅元帅的母校。
开国元勋陈毅元帅曾在该校学习了两年。继陈毅之后,这里走出的杰出校友有全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原山东省省长李春亭、国防科技英模沈祖华烈士等,具有相当的人文价值。
该建筑是西南地区20世纪50年代校园建筑典范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景观价值。
第二批6处建筑
(2014年9月公布)
1、欣庐
位于锦江区大慈寺片区内,建筑面积625㎡,建于民国时期,近代建筑风格的三合院,靠西糠市街为两层中式建筑 。曾于2008年完成修复,现保存完好。
该建筑是大慈寺片区为数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风貌的老宅院之一,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和民国时期建筑的精华。保护该建筑有利于保存城市记忆,增强大慈寺片区的文化凝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