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卡夫卡研究.
卡夫卡研究
已经过去的20世纪堪称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与此相适应,是20世纪的小说也走上了一条艰涩而复杂的道路。如果说,文学史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那么小说的复杂性反过来也印证了20世纪人类生活学习复杂性,小说的复杂性和人类的复杂性是同构的。因此,对于现代主义小说的学习,我们要结合西方20世纪的历史状况来进行。
卡夫卡,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毋庸置疑的大师,在20世纪初就通过他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与我们的20世纪是那样的相似,以至于有学者称卡夫卡为预言家。卡夫卡于1883年7月3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父亲是个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极端专制的犹太商人,这种专制的作风对卡夫卡一生中的敏感和内敛的性格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901年,卡夫卡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后来迫于父亲的一直改学法律,最后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06年毕业后先后在一家私人保险公司与一家半官方的工伤保险机构担任职员,1922年患肺结核退职。1924年6月3日在维也纳附近的一家疗养院去世。
卡夫卡的自我形象
在20世纪小说家中,卡夫卡的生平经历是最平淡无奇的。但是表面上的平淡却隐藏这更多引人探寻的问题。卡夫卡的创作个性和文学世界可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找到背景。从小到大的压抑环境造就了他的内敛、封闭、羞涩甚至懦弱的性格。卡夫卡内心敏感,容易受到伤害,对外部世界总是保持着一种戒心。再给父亲的长信中,卡夫卡这样写道:
在我的眼里世界就分成三个部分。我,是个奴隶,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世界,受到种种法律的约束,这些法律是单为我发明的。而我,不知为什么,却始终不能完全守法。然后就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无限遥远,这就是您的世界,您行使着统治权,发号施令并且还因您的命令得不到执行而烦恼生气。最后还有那第三个世界,其余的人都在那儿过着幸福自在的生活,没有人发号施令,也没有人惟命是从。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从上面的自我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卡夫卡来说,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处于激烈冲突和矛盾的状态。卡夫卡与外部世界到底有什么样的冲突呢?在此,我主要讲述一下几个问题:①卡夫卡与父亲的关系;②卡夫卡的犹太身份问题;③卡夫卡与工作
卡夫卡与父亲的关系
在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把自己的性格和父亲的性格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他说:
不妨将我们俩比较一下吧:我,说的简单一点,是一个洛维(——卡夫卡母亲娘家的姓),身上有着某种卡夫卡气质,而推动这个洛维前进的却不是卡夫卡式的生命力、事业心、进取心,而是一种洛维的刺激,他较为隐蔽、羞怯,它从另一个方面施加影响,且常常会猝然终止。您则相反,您坚强、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言善辩、自满自足、高人一等、坚忍不拔、沉着镇静,通晓人情世故、有某种豪爽的感觉,您是一个地道的卡夫卡。
可以说。卡夫卡与父亲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法国评论家罗杰?加洛蒂在《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一书中说:“卡夫卡和父亲的冲突,是实业家、self-made man和他的诗人儿子的冲突。”因此,父亲对卡夫卡来说,是一个强悍专制的家长。
加洛蒂进一步指出:“卡夫卡把他的父亲看成一个他不愿做、也做不了的上层人物的典型。他在父亲的企业里第一次体验到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关系。”因此,父亲的形象具有了一种社会典型意义。“从极为夸张的角度来看,他的父亲对他来说是一个压迫人的、异化的、扼杀个人特性的社会形象。”
除此之外,父亲是一个宗教形象。“在传统的犹太家庭里,父亲具有一种神圣的象征。所以上帝在卡夫卡身上的表现,绝不是来自他下意识地对父亲的感受,而是他把与《圣经》里令人敬畏的上帝的关系这种传统的形象投射到父亲身上。何况卡夫卡的父亲是一个严守教规、要求儿子参加宗教仪式的犹太人,卡夫卡认为这些仪式却没有任何内同和意义。”父亲作为一个上帝的形象,在短篇小说《判决》中表现的十分明显。父亲对主人公的直接实际上指代了上帝对主人公的判决。最后主人公接受了如此可怕恶毒的判决。面对永远坚不可摧的父亲/上帝合二为一的形象,他跳河自杀了,但依然说道:“亲爱的父亲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
2、卡夫卡的犹太身份
卡夫卡是犹太人,讲德语,生活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这种境遇加剧了卡夫卡的孤独感和背井离乡的感觉。1897年11月卡夫卡14岁时,捷克发生了维也纳统治的暴动,引起了仇视犹太人的大屠杀。在整个青年时代,他经受了在学生中猖獗的民族主义者们小小的民族冲突,正如卡夫卡在一封书信中回忆的那样,那时人们吧犹太少数民族当成败类。卡夫卡又由于讲德语而与捷克人民有了距离。因此,在他诞生的布拉格,卡夫卡却觉得自己是异乡人。
卡夫卡因为是讲德语的犹太人而与捷克社会不融洽的同时,他与犹太社会也同样不融洽。他对犹太教的批评是无情的。但是,卡夫卡本人也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