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14系词的产生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14系词的产生发展

第十四讲 系词的产生发展 系词的界定 就现代汉语来说,系词只有一个:“是”。 如: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但“是”的功能不仅仅是“系词”,有的“是”并非系词,而是副词。比较: 她是卖菜的。 她是爱你的。 金钱是诱惑不了我们的。 关于古汉语判断句的系词的界定,有以下几种: A 马建忠《马氏文通》:“凡以表决断口气,概以‘是’‘非’‘为’‘即’‘乃’诸字参于起、表之间,故诸字名‘断词’。┄┄断词,一曰决词。” B 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造句编》系词包括“维(惟)、伊、繄、即、乃、为、是、匪、非”。 C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里的系词有“维(惟)、为、是”等。在春秋以前多用“维(惟)”,春秋以后多用“为”,汉魏以后,“是”作系词的用法逐渐增多。 D 王力:在语法上,系词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性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 1、“为”——动词。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传) 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吾为汝父也。(吕氏春秋) 子为谁?为仲由。(论语) 这是: 动词“为”的引申用法,可译为“是”,但这是叙述句,而非判断句。而且,“为”的这种用法是有条件的:主语、宾语同指。 古汉语的判断句“子产,惠人也”不能说成“子产为惠人”;“滕,小国也”不能说成“滕为小国”。 2、“维、伊、繄”——虚词(语气词,或语气副词)、“乃、即、非”——副词 E 潘允中:在纯系词“是”产生以前,“乃”“惟”初步适应了这个功能上的需要,姑且称之为准系词。 以上对系词的界定中,最宽泛最混乱的是《马氏文通》,最严格的是王力。 二、系词“是”产生的时代。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大量的“是”是指示代词,或形容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 关于判断句的系词“是”产生于何时,有以下说法: 1、潘允中:——战国说 战国后期已臻于成熟(“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谷梁传?桓6》),到了西汉系词已发展完成(“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2、郭锡良《关于系词“是”产生时代和来源论争的几点认识》——西汉说 不过,就系词“是”来说,在西汉时期可以确定的用例,已不止三两个,也不止见于一两种典籍。 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记?商君列传) 此是螳螂也。(韩诗外传) 何以知其是陈君也?(穀梁传?桓公六年) 3、王力:——东汉说 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但是,系词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上古的判断句,则是中古时期的事。这一时期系词句有三大标志: (1) 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不是可有可无的系词(“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2)系词“是”可以被副词修饰(“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世说新语?贤媛》)。 (3)“不是”代替了上古的“非”(“亦不是避难之人。”《伍子胥变文》)。 汪维辉《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中国语文》1998第2期): 诸比丘,……不是愚痴食人施也。(安世高译《禅行法想经》) 为不是大佑人者,是以若欲往诣佛师友者。(安玄共严佛调译《法镜经》) 其法不是弊魔及魔天之所灭,亦不是天中天弟子所灭。(支娄迦谶译《阿閦佛国经》) (三)系词“是”的来源。 1、 王力:系词“是”字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过程如下: 先秦时期,判断句的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字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这样的位置使之逐渐产生出系词的性质。如: 滕,小国也→滕,是小国也 → 滕是小国。 2、 洪成玉《判断词“是”的来源——与王力先生商榷》冯春田《从王充〈论衡〉看关系词“是”的问题》:系词“是”从形容词“是”发展而来。 洪:形容词“是”与系词“是”皆可独立作谓语,皆可受副词修饰,否定形式皆可用“非是”(“张苍亦学历律,以为非是。”《史记?历书》)。 冯:形容词“是”(“正确,对”义)引申为对述说对象作“实在”、“真实”性的肯定、认同(“所谓神者,何神也?百神皆是。”《感虚》、“因以其女妻高祖,吕后是已。”《骨相》),这样,“是”在语义上具备了向系词发展的基础。《论衡》中,“A,是B也” (“余是所嫁妇人父也。”《死伪》)、 “A,B也”(“余,褒之二君也。”《异虚》)并存;“A,是B也”是在“A,B也”(比较“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左传 宣15》)上加用了表示肯定的“是”而形成的。

文档评论(0)

wu12youl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