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点3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结合中外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2.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意义,要明确建国以来教育发展的成就。 考向瞭望 课程标准 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及实施原因 (1)含义: ①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成为各行各业懂得科学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而科学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来获得。 ②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劳动者的巨大智力资源。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财富,是人的知识和智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开发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显得日益突出。人的智力开发速度快慢,最终将直接反映在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上。 ③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无论什么时代,社会都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推动 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源泉,创新使民族的视野和民族文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④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知识经济不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过渡中的贫穷落后国家,都是机遇和挑战。 (2)实施原因:由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 ①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②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者的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开基创业 人民政府接管旧教育,进行初步改革;同时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自主权 毛泽东提出教育方针 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受到重视,促进民族地区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新中国成立之初 过程 新中国成立,教育的奠基工程拉开了序幕 背景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成果 (2)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 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文革期间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20世纪60年代初 极“左”思想影响,教育质量下降 “大跃进”年代 文革结束后 邓小平整顿恢复教育工作,学校教育迅速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 高等教育增设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启动“希望工程” (3)迎接挑战 背景:中国面临国际竞争的挑战;国内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建设。 措施及成效 ①将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②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21世纪初,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科技事业的生力军,许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已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涌现出一批新型校办企业。 ③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支持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高校建设,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 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3.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2009·浙江文综)电影《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