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第203组小组活动总结.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党校第203组小组活动总结

党校23期20班3组小组活动总结 [键入文档副标题] 2011年11月2日 党校20班三组小组活动总结 主题及活动意义 主题:登巍巍岳麓,缅革命精神 活动意义:长沙是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故有“革命摇篮”之称。在中国近代史上,三湘志士汇聚星沙,谋求祖国富强与民族独立,探索革命真理,前赴后继,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此次党小组活动,我们选择岳麓山作为活动地点,通过褒扬革命先烈和先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时间及地点 2011年10月30日 岳麓山 参与人员 党校20班3组全体成员及指导员。 活动方式 组内成员分小组提前做好资料准备工作,在各纪念点为其他同学讲解介绍。在岳麓山进行小组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通过网络交流心得感悟。 活动记录 2011年10月30日早上八点半,党校23期20班3组全体成员从中南大学校本部出发,前往岳麓山顶。 (一)路途中的岳麓山介绍。 小组成员 为我们介绍: 曾今有人说:一座岳麓山,半部现代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岳麓山坐拥湘江,极目环宇;山遍埋忠骨,一木一草一石,铭刻的都是“德先生”共“赛先生”,所谓湘人有种,种在此山。 ??????岳麓山是民主之山。一百年前的先贤们,多数还来不及吃透民主的要诣与共和的真义,但他们已经懂得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普世价值不可阻挡。蔡松坡遗嘱云,“愿为民望者,以道德为国”。岳麓山上比肩接踵的英灵,以民主共和为道德,两眼向洋看世界,不惧时艰,不恋钱权,面对腐朽清廷的暴政,以身许国,终于赢得亿兆黎民剪除封建专制的长辫。中国现代化之路,自此而始。岳麓山是自由之山。民主和科学的前提是自由,指向是自由。所有魂归岳麓山的先贤,无论是英年早逝的陈天华,还是“我性褊急”的姚宏业,他们以自由之呐喊,自由之牺牲,祭起吾国吾民自由的旗帜。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这个国家以自由富强的风范有尊严地屹立东方,就是这方民众以自由富强的面目有尊严地生活在这片国土。中国自由之路,得此传承。 到达黄兴墓时,早已准备好的 同学就迫不及待的为我们介绍起来: 黄兴,原名轸,字廑午,后改名誉,号克强。湖南长沙县人,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史有“孙黄”之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陆军总长。袁世凯称帝时,任讨袁总司令。1916年病故于上海,次年移柩长沙,国葬于岳麓山。 黄兴墓位于岳麓山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墓坐西向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麓山寺后,有石级直达。墓坐西向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墓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 岩石琢成,高约10米,气势雄伟,正面嵌铜制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以石基柱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岩,整个墓表占地1186.24平方米,是岳麓山最大陵墓之一。苍松翠柏,掩映其间。墓的右下方,有黄兴墓庐,已加修葺,大厅陈列黄兴生平事迹,供游人瞻仰。院落依山临池。院内有歇山琉璃顶楼房一栋,陈列黄兴生平事迹图片。墓庐附近,池塘亭榭,曲桥回廊,幽雅恬静,形成“园中园”建筑小群体。 (三)长沙会战碑 经过小组同学的认真准备, 作为代表为全组同学讲起了长沙会战碑背后的历史。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页,长沙与北京遥相呼应,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聚会爱晚亭等地,组织新民学会,举办《湘江评论》,开始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正确道路。“五四”以后的长沙,曾是毛泽东、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区,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  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湖南第九战区长官部指挥所由长沙二里牌搬至岳麓山“爱晚亭附近几个房舍里”,以就近指挥;战斗中,岳麓山所布重炮旅,利用山顶“观测条件好,易于发现火力”的地理优势,俯瞰全城,多次给予东岸城区最密集的日军以摧毁性打击。   当时任第10军预10师政治部科长的杨正华,在《长沙保卫战始末》中回忆,“尤其我军在岳麓山的重炮手们,在平时早把长沙四郊的地形距离准确地测量过......当时我岳麓山的炮兵,只要有要求,不出一分钟,就可射出炮弹,准确性极高。”   对此,日方也曾有记载,“当天(1942年1月3日),第3师团横田大队左侧面已暴露在岳麓山的重炮阵地之下,从正面又受到优势兵力的反攻,终日在反复地死斗中。   此次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取胜告终,成为当时全球新闻焦点。蒋介石自称:“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3年以后,日军发动长衡会战。当时,长沙指挥所也设于岳麓山爱晚亭上方的防空洞(今清风峡),但由于在布防问题上的分歧,最终仅以一师兵力驻守岳麓山。  从湘北新墙河打到长沙,日军用了22天。而一进长沙,日军显然已吸取第三次会战时遭轰炸的教训,结集大部兵力从直扑岳麓后山。当时炮兵阵地及驻守90师均未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qingyo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