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四节巴赫讲述
巴 洛 克 音 乐 縱觀西洋音樂史的分期 本章学习内容导读 认识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 了解“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 认识两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师 ——巴赫、亨德尔 概 念 什么是“巴洛克”? 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意为奇怪的、不规则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 “巴洛克音乐”是什么? 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 马太受难曲 * * (BAROQUE) 西洋音乐时期 時間 近代乐派、现代乐派时期 20世紀初-至今 印象乐派时期 19世紀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民族乐派时期 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 浪漫乐派时期 19世紀初-20世紀初 古典乐派时期 1750-1825 巴洛克时期 1600-1750 文艺复兴时期 1400-1600 西方音乐的起源—— 格 里 高 利 圣 咏 由来:格里高利圣咏也叫素歌,是一种较慢的由许多人声组成的齐唱。这种素歌统治了基督教崇拜仪式长达一千年,至今能在东正教、天主教的教堂中听到。“格里高利圣咏”是罗马天主教做弥撒时所用的音乐。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中的音乐,将教会礼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本《唱经歌曲》(即“圣咏”),共收集整理了三千多首歌曲,它后来就被人们称做“格里高利圣咏”。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追求肃穆,只用人声,歌词采用拉丁文,不用器乐伴奏,旋律采用简单的单旋律、不讲究节拍,不用变化音和装饰音,音域也很窄,一般不超过八度,没有明显的节奏重音,速度徐缓,但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格里高利圣咏原来是没有记谱的,而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播。格里高利圣咏追求一种肃穆、超脱的气氛,排斥人世的激情。格里高利圣咏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希腊、希伯莱、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音乐,因此,它使我们了解了已失传的古代地中海地区的音乐文化。可以说,格里高利圣咏也孕育了西方一千多年来的音乐艺术。 巴赫,德国人。巴赫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位巨人。他 的音乐总结了过去几个时代的成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端。 他影响欧洲音乐达二百年之长,直到今天。 巴赫作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只是在他死后近一百年, 1829年在门德尔松指挥演出他的《马太受难曲》以后,人 们才认识到他的伟大,他的音乐才得到应有的崇高地位 。 巴赫一生创作和演奏都与教会不可分开的。巴赫首先是 一位宗教音乐家,他是新教运动的热诚拥护者和实行者。他 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所有的创作都是为了表达一种宗 教信念,每一首乐曲都是他心灵的一次祈祷。在这最简单最 纯朴的艺术形式中,巴赫以他无与伦比的精湛技巧和深刻性, 能在几个小节之内包容着许多深刻的内容。 由于他长期用眼过渡,巴赫视力减退,晚年患白内障 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 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 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随着巴赫的逝世,巴罗克时代 也就此结束了。? 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 一般的博大。巴赫全面的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 巴罗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 (1685~1750)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 《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1727年。取材于《圣经》对于耶酥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5分曲描述了耶酥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36-78分曲描绘了耶酥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马太受难曲》的演出时间需要超过3个小时,同时,需要2个大型合唱队、2个管弦乐队、2台管风琴和一群唱“固定旋律”的儿童合唱团,以表现出一种立体式音乐音响。 在该曲中人们可以感到巴赫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宗教音乐的局限,将一股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其中。在描绘耶酥受难的背后,宣扬的是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而勇于牺牲自我的崇高道德,表现出来的是当时身处苦难境遇中的德国民众的情感。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