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秦、汉教育总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汉代的察举制度 三、察举的成效与流弊 改革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尚书令左雄从察举最滥的孝廉科着手进行改革。 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40岁以上,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 自此,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为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探索了新路。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是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董仲舒学识渊博,遍通五经,尤精于“春秋公羊学”。汉景帝时任博士。在学界已有很高声望,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汉武帝即位不久,让各地荐举贤良之士,董仲舒得到荐举。汉武帝就治国大道进行策问,董仲舒连对三策,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学术造诣,颇受汉武帝欣赏。主要从事讲学活动。现存《春秋繁露》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二、三大文教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二、三大文教政策 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董仲舒提出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大学。 大学是“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 要求“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加强考核选拔,“数考问以尽其材。” 强调地方社会教化,以起到堤防的作用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 ,达到“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目标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二、三大文教政策 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董仲舒认为 :吏治败坏是同“任子”制、“纳资”捐官和累日取贵、积久致官的做法分不开的。他建议选举贤良,“量材而授官”。 董仲舒的上述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三、论教育 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 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由性而生仁;情属阴,由情而生贪。“性非教化不成” 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提出“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而 “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四、论德育 三纲五常 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天降赏罚”、“崇阳抑阴”、“阳尊阴卑”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五常”是道德准则,是相对抽象化、理想化的;“三纲”则是道德规范,是高度具体的、必须遵从的。 正谊(义)明道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要求臣民重义轻利,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统治者利益。 考察历史人物时,只注意其志向,不在乎效果。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五、论“强勉” “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汉书·董仲舒传》 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按照封建伦理道德的要求去修身养性。但是,他强调进德修业要靠主观努力、勤奋刻苦、脚踏实地,而且要持之以恒,显然符合学习规律。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六、论“圣化” 董仲舒认为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应: 言传身教。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 及时施教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即要做到“齐(剂)(调和、调节)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要循序渐进(“造而勿趋”)。 要勤于考核 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稽而勿苦”)。 因材施教 “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 第三章 秦、汉教育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化和定型化的时期。中国以儒学为主导的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