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

《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 薛宣林著 《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   作者 薛宣林   1989年5月第一版   ISBN 7-80556-223-7/J.15   沈阳出版社出版   特约编辑:俞永康   责任编辑:孙世同 冯守哲 张君华 内容1989年薛宣林《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是中国绘画历史新的里程碑或中国宣画历史分水岭 薛氏六法-中国画(宣画)造型六要素,史称中国绘画艺术历史“1989年薛宣林划时代”重要艺术贡献。其内容: 1、线条——笔墨线条与非笔墨线条。 2、造型——准中求质。 3、结构——笔墨线条结构与非笔墨线条结构以及明暗结构。 4、明暗——暗线条(笔墨线条)主体与明线条(非笔墨线条)主体以及明暗造型的对立。 5、空间——平面重叠与主体,客观现实宇宙空间(第一现实宇宙)与心理、想象的“现实”宇宙空间(第二“现实”宇宙)。 6、色彩——重墨色轻颜色与重颜色轻墨色。色彩从单一的墨的国画颜料中走出……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32页、《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是1989年薛宣林出版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为他后来出版《薛宣林艺术论》打下了基础。内容本书系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本与传统的审美观念、技法体系相对立、并以全面开创新的艺术理论、技法、流派为目的的专著。本书以其独特的艺术观念、审美方式、创作技法、表现形式以及独创的画种、流派、对中国画有史以来的造型观念、要素、技法、门派进行了全面反思。作者还凭依着自己全新的艺术实践,有力地证明明:道、气、虚、无、;默记思维;书画同源和笔墨线条等三戒律是可以打破的白线或非笔墨线条中国画以及相对派道路是可行的。 引 言   当现代西方文化强烈地洗刷着我们灵魂深处游弋着的民族传统意识,当时代的巨澜突破了数千年来艺术冷峻的法则和递进、平稳、温馨、神圣的氛围之时,当既有的艺术本体已不能涵盖或满足宇宙的本体、生命的本体之时,一度曾使我们仿佛沉浸于数亿年前的茫荒梦幻之中声息全无。强烈的不安和困惑,伴随着心理潜意识变革的骚动,亦曾使我们感到失意、消沉,甚至发出绝望的悲叹。然而,驱使我们民族传统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力量,则在于发现,则在于创造。正象我们的祖先起初创造了我们的民族绘画艺术那样。我们无需对古人的艺术观念、审美方式、方法,以及艺术的表现形式神圣地膜拜,更无需重新佩戴上西方人地眼镜,而应当坚信我们自己民族地艺术。相信自我地感觉,从否定中继承,从反思中创造,从时代和超时代地审美需要、审美方式中去建立。在自我及不断地超我中前进。   本着对美执著的追求,对民族绘画艺术无限的爱,对新、奇浓烈的兴趣,早在70年代,我就开始了中国画探索的生涯,起初我并没有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并试图从文人画中找出路。可是,经过多年的碾转曲折,在徘徊之中,我渐渐领悟到了艺术的真谛。即决非小修小补,而应当把形式的冲决点选择在被视为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禁区。因为,只有这样的变革才符合艺术特性的本意--变化的美及创造、发现的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多地表现出自我地感觉、观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中国画美的形式根本地更新或大幅度地跳跃。   我曾认为中国画发展到齐白石地时代已经到了极限。但历史和现实使我逐步懂得,那不过是中国画两大阶段;即守旧与变革的转折期。徐悲鸿的变法,尽管未能完全如愿,但他却标志着古典中国画和现代中国画两大格局开始形成。从目前看来,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中国画就总体来说,艺术观念上均未能摆脱道、气、虚、无等审美倾向。从处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看,中国画仍未能从默记思维中走出。从形式上看,中国画总未能超出书画同源或者说笔墨黑线条的轨道。论及气韵、默写以及笔墨线条者,往往都视之为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并将之置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而,一种逆反的心理就在自己的头脑中萌生了,促使自己开始了对相对等新的造型观念的追求以及对非笔墨线条形式的研究,进而导致白线或非笔墨线条中国画的诞生。但是,这一神经纤维的震颤又必然会牵动着整个美的形式神经系统,引起新形式因素的变化,此即本书所要叙述的主要内容。 诚然,我的探索属初探,目的只想启示人们三戒律是可以打破的,非笔墨线条的中国画之路是可行的。新流派、新观念、新形式的中国画是可以确立的。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发现是非常合理的,也不敢肯定它是否永恒的生命力,更不知道将来的自我又是什么样子(其实在我现在的作品里,作为非笔墨线条之一的白线已远不是开始的样式)。可我想,大胆的尝试新的思维空间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新的艺术形式,总比重复他人(包括重复自己)要强的多。正因为如此,我也就不怕因作品的丑陋和思想的浅薄而见笑于世人。如果说,我的观念,我的探索以及我的作品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启迪和审美快感的话,对我来说,那将是最大的欣慰了。 目 录 第一部分 反思中继承   一 艺术化的对待艺术  

文档评论(0)

bhz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