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2015版)总汇.ppt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2015版)总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一 二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含义 法的不可违抗性 一、尊重法律权威的意义 (一) Text 支撑 内在说服力 外在强制力 内在基础 外在条件 法律权威 良法与信仰 制裁与威慑 一、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二、 尊重法律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 遵守法律 服从法律 维护法律 案例: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由于苏格拉底经常指出别人的无知,招致了一些心胸狭隘的人的嫉妒和怨恨。 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判处了苏格拉底死刑,罪名是“不敬神”和“蛊惑青年”。 执行死刑之前,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劝他逃走,他们买通了狱卒,为他制定了周密的逃走计划。令人吃惊的是,苏格拉底拒绝逃走。他说 :“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被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如果我含冤而死,这不是法律的原因,而是由于恶人的蓄意……”就这样,70岁的苏格拉底喝下了毒酒,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问题:为什么苏格拉底选择“守法”,选择服从不公正的判决? “假定我准备从这里逃走,雅典的法律就会来这样质问我:‘苏格拉底,你打算干什么?你想采取行动来破坏我们法律,损害我们的国家,难道能否认吗?如果一个城邦已公开的法律判决没有它的威慑力,可以为私人随意取消和破坏,你以为这个城邦还能继续生存而不被推翻吗?……法律规定,判决一经宣布就生效。我们能这样说吗:‘是的,我是打算破坏法律,因为在我的审判中国家通过错误的判决,冤枉了我。’” 苏格拉底之死的启示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 —伯尔曼(美) * 怎么才能像法律人一样思考?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欠债还钱不一定天经地义 过诉讼时效法律不支持 2009年05月29日 07:49:2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05月29日讯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俗话是那么说,但凡事有例外。前天,家住镇海的王女士就遇到这么件事。她向法院起诉,要求朋友归还一笔欠款。借条在,朋友也承认了欠钱一事,按理说,打赢官司是意料之中的事。可是,法院却驳回了王女士的诉讼请求。这是怎么回事?(要注意欠条与借条的时效)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一 三 二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 法律至上 正当程序 权力制约 人权保障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公平正义 (1)法律至上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法律的优先适用性 法律的不可违抗性 权力由法定 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违法受追究 (2)权力制约 (法无授权不可为) (必须履行相应管理职责;防止不作为) (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权为民所赋 权为民所用 法无授权不可为(国家机关) 法不禁止即自由(公民) 权利公平 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 救济公平 (3)公平正义 原告李某与丈夫宋某于1998年4月10日登记结婚,婚后共同创办公司并经营。2011年5月,宋某与被告杨某发展为情人关系,李某一直蒙在鼓里。 2011年11月8日,宋某将66万元转账至杨某账号,李某发现后,多次索要未果诉至法院。李某认为,宋某背着自己私自将66万元支付给与其有不正当关系的杨某,不仅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也违背公序良俗和社会道德,杨某应返还这笔钱并承担诉讼费。 【判决结果】法院审理认为,杨某所得66万元没有合法依据,属于不当利益,依法应予返还。 【法官点评】本案是因婚外情导致的不当得利纠纷。杨某接受宋某赠与的财产并没有付出相应对价,不属于有偿取得,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66万元数额巨大且并非日常生活需要,宋某无权单独处理,其无偿赠与杨某的行为损害了李某的合法权益,有违公平原则。情人关系与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相违背,违反了公序良俗,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宋某的赠与行为应认定为无效,李某作为财产所有人和利害关系人,有权要求杨某全部返还。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