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中西医治疗策略_陈晓虎讲稿.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荟萃分析:降压+抗AS能实现更多心血管保护 BMJ. 2003;326:1419 降压药 他汀 阿司匹林 叶酸 总计 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 46% 61% 32% 16% 88% 其中他汀的获益最显著! 高血压治疗的现代观念-综合 导致AS发生的有很多因素,而高血压在AS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单核细胞 LDL穿透性↑ 巨噬细胞 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性↓ 内皮通透性↑ oxLDL 脂蛋白与血管壁的接触时间↑ 高血压治疗的现代观念-综合 Libby P. Circulation. 2001;104:365-372; Ross R. N Engl J Med. 1999;340:115-126. 单核细胞 LDL-C 黏附分子 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 氧化的 LDL-C 斑块破裂 CRP AS的病理机制 内皮功能受损是启动因子 LDL-C是罪魁祸首 炎症反应贯穿全程 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风险 高血压(+) + 高血压治疗的现代观念-综合 Sever PS, et al, Lancet. 2003;361:1149-58 主要终点: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冠心病 0 1 2 3 4 0.5 1.0 1.5 2.0 2.5 3.0 3.5(年) 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 (%) P=0.0005 降压药+阿托伐他汀,LDL-C 133 → 90mg/dL 降压药+安慰剂,LDL-C 133→126mg/dL 36% ASCOT-LLA:降压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进一步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36% 在单纯降压降低冠心病事件10%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进一步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36%,突破了冠心病的获益不足的瓶颈 高血压治疗的现代观念-综合 ASCOT研究推动了欧洲高血压指南的更新 Guidelines Committee. J Hypertension. 2003;21:1011-1053.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7 ESH-ESC高血压指南(2003) ESH-ESC高血压指南(2007) 无心血管病或新发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如10年心血管风险20%(高危),当总胆固醇3.5mmol/L(135mg/dl)时应接受他汀治疗。 高血压患者虽无已发心血管疾病,但属于心血管病高危患者,则不论其基线总胆固醇或LDL-C是否升高,均应进行他汀治疗 高血压治疗的现代观念-综合 ? 降低血压——是否万事大吉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优势与不足   ━━ 针对性强,但有诸多副作用,耐受性,依从性,个体化,难以覆盖所有人群等问题,目前就医率及达标率仍较低。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是我国的特色优势,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但如何规范中医药的干预,如何妥善切入西医药的治疗,如何有机结合是我们关注的热点。 病名 眩晕 、风眩、头痛、肝阳、肝风 ——高血压 高血压病因病机 素体阳亢或阴虚 肝阳化风 阴虚阳亢 恼怒忧伤气郁化火 风阳上扰 饮食失调 损伤脾胃   劳 倦  痰浊内生 年老体虚 肝肾阴虚 阴精亏虚 久病伤肾 痰浊中阻 眩晕 高血压病基本病机为阴虚阳亢,总属本虚标实,病位中心在肝,常涉及肾,往往肝肾同病,部分病例涉及心脾。 早期:肝阳上亢或肝火亢盛明显; 中期:阳亢伤阴,肝肾两虚多见; 后期:阴损及阳,表现为阴阳两虚,甚或以阳虚为主,表现为心阳虚、肾阳(气)虚等,但终属少见。 在高血压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痰浊、瘀血、水饮等实质性病理产物,但仍属因虚致实。 高血压中医病因病机 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施治需要着重: 区别阴虚阳亢的标本主次 判别肝、肾乃至心脾的病位重点 分清风、火、痰、瘀的兼夹转化及标本性质主次 治疗要点以熄风潜阳、滋养肝肾为主,但须据不同阶段和个体进行组合。 初期:侧重选配平肝、镇肝、熄风、解郁、泻火、降火、涤痰以及宁心安神、活血利水等法; 晚期:由实转虚,当转以扶正为主,重用滋养肝肾,至阴虚及阳,则需滋阴助阳为主。 高血压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药能否降压?      降压的机制是什么? 广泛的临床研究报告,中医药不仅能改善与高血压相关的症状,也能够降低血压。 有研究发现:395种单味药━━136种(约占33%)具降压作用,103个复方━━ 56个(占55%)具降压作用。 中药降低血压,有广泛的物质基础,如多种生物碱、黄酮、皂苷、内酯、萜类、有机酸、多糖、钾盐、微量元素等。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