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县官研究4行政论文范文大全.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代县官研究4行政论文范文大全.doc

元代县官研究4行政论文范文大全 元代县官研究 (七)县级官吏的选用、管理及其与路府州的关系 蒙古国时期,汉世侯专制一方,县级官吏的选用,大抵操于世侯军阀之手。正如胡祗遹所云:“中统前四十年,诸侯承制拜官,率以私门走卒健儿、黠胥奸吏为县长,以应己之呼召指使,供己之掊克聚敛。府帖下县,星火奔命,不知有朝廷之尊,而惟府帖是惧,进退俯仰,死生祸福,甘以奴隶自处”。秦汉以降县级官吏的任用制度被破坏无遗。如严实帐下将士赵天锡“以功授冠氏令”,东平行台掾史王玉汝因劝阻东平之地“裂而为十”有功“迁行台知事,仍遥领平阴令” 。直到“中统改元,始立铨调法,六品以下官咸诣中书省受敕命,一洗私自署注之弊” ,县级官吏任用权才重新收归朝廷。 有元一代,因县级官员品秩较低,故其来自吏员出职的比其它高、中级官府似乎更多。例如耿彦清“早自植立,从吏师之廉而平者,习文法”,“陕西行尚书省选副掌仪局”,历行省掾、中书省掾、提控,“大德八年,敕从仕郎、尹延安延川县” ;周自强“好学能文,练于吏事,以文法推择为吏”,转官宣慰司都事和饶州路经历,“迁婺州路义乌县尹” ;梁贞先被大名宣抚使司“推择为左司知管”,历中书左三部提控令史,擢为济源县尹 ;徐泰亨“试吏平江”,转归安县典史、海漕万户府提控案牍、建德路知事,迁青阳县尹 。值得注意的是,《元史》列传所载担任中书省掾(或知印)的刘宣、何荣祖、张炤、袁裕、杨湜、曹元用、郭贯、张孔孙、张养浩、敬俨、刘正、赵师鲁、秦起宗、梁曾、刘敏中、王约、元明善、崔敬、贾鲁、许楫、卜天璋等21人中,仅张养浩一人由中书省掾出职为官,直接授堂邑县尹,其他20人由中书省掾出职后一律没有担任县尹的 。这与汉唐相府掾多出任县尹的惯例,大相径庭,表明元代县尹选用远不及汉唐受重视。 县级官员的另一个来源是军功及归降。这在元初为数甚夥。如杜泉庚辰岁(1220年)“帅众诣军门”降蒙古,先授曲周县丞,后升县令 ;赵椿龄、董文炳、马显等也因归降及袭父职先后担任藁城县令、和顺县令 ;世祖中叶,梁琮又“以平宋劳”,授湖州路长兴县尹 。 仁宗恢复科举后,进士科第成为县级官员的又一个较重要的来源。诸如延祐进士黄溍、欧阳玄、曹敏中、泰定进士吕思诚、至顺进士林泉生、至正进士陈麟、卢琦等都担任过县尹。不过,进士及第后通常先授州同知或县丞,“稍迁”,才能升为县尹 。 县尉的来源比较复杂。部分县尉是由百户、巡检等迁调而来 。成宗朝还存在“县尉多系色目并年小、不谙官事、承荫、不识汉儿文字人员”的情形 。 诸县达鲁花赤的人员构成,又分为朝廷流官和投下“世臣”两种。这是因为诸县内含有一部分投下食邑。如上党县监县忽都帖木儿“以劚繁治剧之才,应选用守令之职”,“自县而升为监郡”(州),“自州而升路治中” ,显然属于朝廷流官。而“广平王分地”全州路灌阳县“以位下人怯薛”,“授以是邑掌印之职 ”,又是投下“世臣”。 关于县级官员的任用办法,欧阳玄说,上县“置达鲁花赤、县尹、丞、主簿、尉各一员,尹以上省选,丞以下部选 ”。上县达鲁花赤和县尹均为从六品,丞为正八品,故欧阳玄所云完全符合元廷“从七以下属吏部,正七以上属中书”的铨调制度 。至于投下达鲁花赤,则实行投下“自举其人,以名闻朝廷,而后授其职” 的特殊选用方式。 县级官员的任用,同样体现种族分职和民族压迫。或许是县级官府品秩低、蒙古人数量少及中、下县不设县丞等缘故,元代县级官员的种族分职,并没有完全照搬“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的模式,而是稍有变通和调整。具体做法是:达鲁花赤一般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县尹以下多用汉人及南人。这在江南诸县中最为典型。据《至顺镇江志》卷一六所载,镇江路丹徒、丹阳、金壇三县56名达鲁花赤中,蒙古人10人,占17.9%;色目人44人(包括族籍不明的色目人或蒙古人),占78.6%;汉人2人,占3.5%。60名县尹均为汉人及南人。56名主簿中,汉人及南人计51人,占91%;色目人5人,占9%。当然,此类变通对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地位,并无妨碍,而且宜于实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镇江路所属三县的县尹、县簿、县尉中、北方汉人的数量远远超过南人。这又是蒙古统治者在县级官员中分化汉人和南人,以北制南政策的体现。 元代县级官员选用,虽有吏员出职,科举,及军功等多种途径,但选材任贤的成效并不乐观。胡祗遹说:“即今县令,多非其材,省部不务精选,兼品秩卑下,州府驱委呼召,殊无礼貌,英俊才气之人视不屑为。十分为率,大类不识文墨,不通案牍。署衔书名,题目落笔,一出于文吏之手。事至物来,是非缓急,闭口不能裁断,袖手不能指画,颠倒错缪,莫知其非。虽有县令,与虚位同” 。胡氏之说,主要是针对元前期县级官员选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