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学探讨.doc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学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学探讨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学探讨 【摘 要】传统道德历经几千年沉淀,熔铸了深邃的智慧,其看待问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对现代生活有着深刻的启发。讲好这一部分内容,需要在教材基础上拓展创新,增加人性角度和因果方法论,充分揭示传统道德的精髓,提高教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道德;原则;内容;精髓 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的题目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包涵三方面内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关于第二个方面,也就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教材归纳的完整性值得商榷,归纳的内容也不够深刻,没有抓住精髓从贯通古今的角度深入分析其时代价值,而是就传统讲传统。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有限,甚至在一些学生心目中形成“老生常谈、不过如此”的印象。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受到传统智慧的启发,而且不利于学生形成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削弱爱国主义的情感。因此笔者建议,对这一内容的教学要在教材基础上深挖一步,细化一些。 1.教学的原则 首先,对道德的认知除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外,还应该有人性主义的角度。所谓人性,概括说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点与需求。比如趋利避害,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下,人都有追求快乐、趋利避害的内在要求。是否能实现这些要求成为道德评判的标准,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由于人性的基本内容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稳定性,因此传统社会形成的人际交往基本规范也就有了永恒性。道德针对的人与事随历史不断变化,但内核是一以贯之的,重要的是把握精髓,而不是借形式变化否定内容。这样一来,传统道德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就明显增强了。其次,传统道德本身的思维方式或教育方式是因果论,认为所有现象最根本的起因是人内心的“念头”,看问题不能只看现在,而应该从第一念出发,看清因果相续的连锁反应。如果从长远与最终的结局看,这一念能带来好处,那就是善的。如果不能,就“防患于未然”,及时断掉这个念头。这种因果论的教育方式承认人有向上的本能,通过分析结局让人们看清行为本质,自主选择道德行为,尊重了人的主体性,很适合大学生。比单纯说教和灌输更少逆反,效果更好。 2.教学的具体内容 2.1去掉“智”的道德体系值得商榷 教材对传统道德总结出六条内涵,仔细分析这六条里面有四条就是古代儒家“五常”中的“仁”、“义”、“礼”“信”,但把儒家的“智”去掉了,增加了“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最求”,和“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形成现在的六条。儒家“五常”中的“智”,要求待人处事要有智慧,避免教条化和片面性。有智慧的人能全面看问题,能是把对立的事情综合起来,能看到每一个事情正反不同的侧面。比如“仁”,本意是指替别人着想,但是如果没有智慧,不考虑自己的真正目的和别人的心愿就会把善良变成讨好、强加、甚至伤害。所以每一条道德都需要智慧作指导,否则常常会过犹不及。智慧是道德不可缺少的因素,教材把这一点去掉,似乎并不可取。 2.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在顺序上,教材把为国家奉献的“忠义”精神放在第一位,合乎有国才有家的道德要求,但是爱国家首先是从爱故土爱家人培养起来的,没有热爱家乡亲人的感情起点和逻辑起点,哪来对“祖国”的概念和情感?所以考虑到事实发生的逻辑,把仁爱放在第一位更恰当。 仁者爱人,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和谐或团体协调。结合人性论和因果论,“仁”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仁”起源于血缘天性。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段话是儒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您的在线图书馆家对仁的因果关系的理解。人在家庭中由于血缘亲情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了社会上就会对象征父亲权威的领导或规则尊敬遵守,对处于同辈的同事、朋友友好相处。会把爱从家庭扩充到社会,所以孝悌是仁爱的根本。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在幼年时期与照顾着形成的关系会成为将来社会关系的模板,也证明了儒家理论的正确性。二是“仁”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比如古代人反对挖矿,反对为了人的利益破坏自然,他们看到人的一举一动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不是他们不知道享受,但是在他们看来,人和环境是平等的,众生平等并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怜悯之心,而是他们认为只考虑到个人享受,不考虑千秋万代,不考虑整体关联,后果会很严重。现代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一切都要按照人的需要去摆布,现代工业化国家不断享受环境,这种无止境的开发比带来的舒适后果可怕得多。古人看到的是其中的因果。他们讲整体主义并不是愚蠢,如果仅仅看到古人不如现代人更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