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重点复习资料分析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
1、我们在( )、( )和( )等地方可以找到土壤。
3、小草的根很( ),这是因为根可以( )。
5、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 )、( )、( )、( )等。
6、通过对土壤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土壤里有什么?
答:
2、了解土壤
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 )了,说明土壤里有( )。
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 )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 )。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 )层:上层颗粒( )的物质是( ),下层颗粒( )的是( ),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 )。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 ),闻到( ),说明土壤中含有( )。
5、土壤是一种( ),研究土壤时,我们发现土壤由( )、( )、( )、( )和( )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在观察土壤时,我们可以借助( )来进行观察。
6、古人将雨后采集的块茎植物带泥放入大火中烧烤,块茎植物的中间部分被掏食后,外面的剩余部分就成了不定型的( )。
7、土壤按照( )可以分为( )、( )、( )三类。
8、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 ),中等颗粒为( ),细小颗粒为( )。人们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 )含量特别多的是( ),( )含量特别多的是( ),而( )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 )。
9、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 )。
10、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
(1)用放大镜看:沙土 ,黏土 ;
(2)用手捻一捻:沙土 ,黏土 ;
(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 ,沙土 。
3、肥沃的土壤
1、土壤通常是分层的,最上面的一层是( ),能找到( )、( )和( ),( )之下是( ),它可能( ),在下层土之下是( ),再往下就是坚硬的( )。( )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土壤中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很丰富,( )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2、土壤中的( )和( )将死亡的动植物( )。
3、表层土的养分来自( ),它们被称为( )。( )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越多,土壤越肥沃。
4、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出的植物( ),而在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则( )。
5、土壤为什么会贫瘠?怎样改变土壤的贫瘠?
答:山上的( )因经常( )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有的地区通过修筑( ),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 )、( )、( )的方法增加( )来加以改良。
6、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例子)有哪些?
答:
8、蚯蚓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起( )。
9、蚯蚓是( )和( )。
10、在普通树林里,1平方米约有(5万个)土壤动物。
11、不同的( )适合种植不同的( )。
12、大多数植物都适宜生长在( )里。
13、做肥料袋的方法:
①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等,也可放几条蚯蚓。
②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塑料袋口轻轻地扎上。
③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别忘了经常翻动翻动。
14、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答:因为蚯蚓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它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另外,蚯蚓的排泄物也是天然的肥料,所以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6、为什么有些地方草木茂盛,而有些地方却寸草难生?
答:有些地方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所以草木茂盛;有些地方土壤贫瘠,缺少水分,所以寸草难生。
18、做肥料袋时,往塑料袋里装( )、( )、( )、( )等。
4、土壤的保护
1、( )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 ),它为植物提供了( ),为动物提供了( ),也为人类提供了( )和( )……( )是( )和( )共同的( )。
2、( )是植物的母亲。
8、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
答: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土壤,我们就没有地种,就没有植物,也就没有了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
9、人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