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化学下册要点
第七单元 生物氧化
一、生物能学的几个概念
(一)化学反应中的自由能变化及其意义
(二)自由能变化的可加和性
在偶联的几个化学反应中,自由能的总变化等于每一步反应自由能变化的总和。因此,一个热力学上不能进行的反应,可与其它反应偶联,驱动整个反应进行。此类反应在生物体内是很普遍的。
二、高能磷酸化合物
高能化合物:水解时释放5000卡/mol及以上自由能的化合物。
高能磷酸化合物:水解每摩尔磷酸基能释放5000cal以上能量的磷酸化合物。
(一)高能化合物的类型
(二)ATP的特殊的作用
1.是细胞内产能反应和需能反应的化学偶联剂
2.在磷酸基转移中的作用。
如已糖激酶:Glc+ATP→G-6-P+ADP。甘油激酶:甘油+ATP→3一磷酸甘油+ADP。
(三)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的储能作用
三、生物氧化、氧化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
(二)氧化电子传递过程
1.氧化电子传递链
2.电子传递链的酶和电子载体
(1)NAD+和NADP+
脱氢酶分别与NAD+或NADP+结合,催化底物脱氢,这类酶称为与NAD(P)相关的脱氢酶,多数脱氢酶以NAD+为辅酶,少数以NADP+为辅酶(如G-6-P脱氢酶)少数酶能以NAD+或NADP+两种辅酶(Glu脱氢酶)。
(2)NADH脱氢酶以及其它黄素蛋白酶类
NADH脱氢酶含FMN辅基,铁-硫中心。铁硫中心铁的价态变化(Fe3+→Fe2+)可以将电子从FMN辅基上转移到呼吸链下一成员辅酶Q上。含有核黄素辅基的酶还包括琥珀酸脱氢酶、脂酰CoA脱氢酶等。
(3)辅酶Q(泛醌)
电子传递链上唯一的非蛋白质成分。辅酶Q在线粒体中有两种存在形式:膜结合型、游离型。辅酶Q不仅可以接受FMN上的氢(NADH脱氢酶),还可以接受线粒体FADH2上的氢(如琥珀酸脱氢酶、脂酰CoA脱氢酶以及其它黄素酶类)。
(4)细胞色素类
细胞色素类是含铁的电子传递体,铁原子处于卟啉的结构中心,构成血红素。细胞色素类是呼吸链中将电子从辅酶Q传递到O2的专一酶类。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至少含有5种不同的细胞色素:b、c、c1、.a、a3,细胞色素b有两种存在形式:b562、b566,细胞色素c是唯一可溶性的细胞色素,同源性很强,可作为生物系统发生关系的一个指标。细胞色素a、a3是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又称细胞色素氧化酶,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到分子O2 。
3.电子传递抑制剂
阻断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的电子传递,主要有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等,可阻断电子由NADH向CoQ传递。抗霉素A,抑制电子从细胞色素b向细胞色素c1传递。氰化物、硫化氢、叠氮化物、CO等,阻断电子从细胞色素aa3 向O2传递。
(三)氧化磷酸化作用
1.几个概念
氧化磷酸化作用:电子沿着氧化电子传递链传递的过程中所伴随的将ADP磷酸化为ATP的作用,或者说是ATP的生成与氧化电子传递链相偶联的磷酸化作用。
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是指A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个代谢中间物(如PE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相偶联的作用。糖酵解中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丙酮酸。
P/O比: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至氧所产生的ATP的分子数。NADH→3ATP,FADH2→2ATP
呼吸控制:ADP作为关键物质,对氧化磷酸化的调节作用称为呼吸控制。
解偶联剂(2.4—硝基苯酚):电子传递过程和ATP形成过程相分离,电子传递仍可进行,但不能形成ATP。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抑制O2的利用和ATP的形成。
2.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
伴随着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发生的ATP的合成称为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并合成ATP的主要方式。
英国生物化学家Peter Mitchell于1961年提出的关于解释呼吸链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作用偶联机制的一种假说。其基本观点是:电子经呼吸链传递释放的能量,将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内侧泵到内膜的外侧,在膜两侧形成电化学梯度而积蓄能量,当质子顺此梯度经ATP合成酶F0通道回流时,F1催化ADP与Pi结合,形成ATP。NADH·H+生物氧化时的磷氧比值为2.5,FADH2的磷氧比值为1.5。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机制,已有十分收入纳入的研究。
第八单元 糖代谢
分解代谢:酵解(共同途径)、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合成代谢:糖异生、糖原合成、结构多糖合成以及光合作用。可转化成多种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可进一步转化成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构成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NAD、FAD、DNA、RNA、ATP。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受神经、激素、别构物调节控制。
一、糖酵解
(一)酵解与发酵
1.酵解(glycolysis,在细胞质中进行)
2.发酵(fermentation)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汉语拼音教学讲座.pptx
- 2024-2030年中国工业分离筛分设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docx
- 空间句法简明教程-20140903-01.pdf
- (高清版)DB45∕T 1625-202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pdf VIP
- 2023年(机械点检员)高级技能及理论综合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pdf VIP
- 金融理财师AFP认证历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docx
- 《设施农业》课程标准.pdf
- 重庆主城排水工程可行性实施报告.pdf
- 2024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初三一模科学试题及答案.pdf VIP
- 2023小升初数学真题考点:图形与几何(复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