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哭泣.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的哭泣

题目(中) 敦煌的哭泣:王道士,斯坦因的是是非非       专业与班级: 高分子1班 姓名: _ ___张音____________ 学号: 3110104798 指导教师: 许建平 卖宝的王道士----是愚昧无知还是利欲熏心 那是大漠戈壁一个极平常的早晨,没有犬吠,没有鸡鸣,也没有炊烟袅袅,打一个哈欠睁开眼,鸣沙山仍然是满眼黄沙,宕泉河依旧是寂寂流淌,一排排踞岩而凿的佛窟无望地张着大嘴瞪着大眼,一千五百多个春夏秋冬过去了,辉煌已逝,今夕是何年,并没有谁去关心记挂。一个蜗居于此的穷道士王圆,只能用他的虔诚与劳作殷勤同他的道教毫无干系的佛们,也就是洒扫庭院,清沙拂尘而已。 王道士出生在湖北麻城,清光绪初“因麻城连年荒旱,生活无著,逃荒至肃州(今酒泉)”,初在巡防营当兵,后退伍出家拜盛道为年3月,后来离军,受戒为道士,法号法真。阴差阳错下来到敦煌,并安居在此。当地居民对佛道两教不堪区分,常常一同信奉,清代重建的洞窟中就有不少道教内容,故一个道士定居佛教圣地,不仅被人所容,还因他说汉话,念汉经,为人本份厚道,颇受信任。他一个人挎个小包四处化缘,他风餐露宿,讨来一点点钱财,等到有些积蓄,他在敦煌莫高窟,清理沙石,供奉香火,接待香客,收受布施。 这样平静的生活在藏经洞的发现后变了样。一个沉睡了九百多年的旷世空窟,骤然间向这个小道士豁然洞开,引起世界轰动。 可是,如此奇宝得到的是怎样的对待呢? 发现藏经洞的第二天,王道士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希望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 902年,也就是发现藏经洞的第三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土,对金石学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再次登上了三宝殿,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可叹的是这位汪知县仅仅留下一句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从此再无下文。   两次碰壁,王道士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酒泉),行程800多里,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这位廷栋大人称得上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倒是仔仔细细地看了,但他既未估量这些文物究竟有多么大的价值,也没有考虑如何保护藏经洞,只不过是从书法的欣赏角度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可叹王道士守着一堆旷世珍宝无人重视,就在他要放弃的时候,敦煌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斯坦因,这位西方探险家巧言令色,哄得王道士团团转,甚至将其因为知己。正当时,王道士献宝未成功,又急缺钱,因而以用四块马蹄银的价格卖给满满24箱写本和5箱经过仔细包扎好的绢画或刺绣等艺术品。这之后,各方探险家们闻讯而至,一次次的从王道士那儿获得珍贵的文物,敦煌藏经洞几乎被洗劫一空。 直到1936年,英国人巴慎思盗窃壁画时,被当地民众抓获,才算结束了列强劫掠敦煌文物的罪恶历史。 同样的宝物,完全不同的对待,在当时官员的眼中等同于废物的文物却被斯坦因费尽心机的骗走,很多人指责王道士愚昧无知,目光短浅,却不知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王道士也尽力了,可是没有人给予这些文物足够的重视,不是不愿意重视,而是他们的眼界就局限在四书五经中,认识有限,就像你不能指望一个懵懂孩童懂得国家大义,在众人皆醉的时候,期待这样一个道士守住莫高窟,守住藏经洞,实在异想天开。 所以,实在不能将一个民族的无知所造成的后果强加在王道士身上,他只是在机缘巧合下发现了藏经洞,只是在努力推销无果下用这些“废纸”换了银子,甚至于所得的银子他也没有私吞,而是用在了莫高窟的清理休整中。所以,要怨,只能怨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时机不对,怨当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怨国人的无知愚昧。 趁火打劫的伪学者-----西方探险家 公元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发现了举世震惊的藏经洞,这实在无法称之为一个好消息,因为藏经洞即将迎来的,不是呵护,而是掠夺。 敦煌遗书流传至民间,莫高窟秘藏古代手稿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当时中国的目光都在渤海湾,不会有任何人向这渺无人际的荒漠与阴冷黝黑的洞窟望上一眼,但是,这些宝物却使外国的“考察家”、“探险家”和文物间谍垂涎三尺。他们纷纷将魔爪伸向了莫高窟。从1905年到1924年,不到20年的时间内,先后有俄、英。法、日、美等国的“考察家”来到了敦煌,盗走三、四卷经书及许多壁画、雕塑,给莫高窟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1905年,德国考古学家阿尔波特在哈密从土耳其商人口中

文档评论(0)

wu12youl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