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笔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理论笔记.

文学理论 第四章 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作家 一、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 1.人生经验的文学创作: 1)文学创作首先是一种对象化活动 *文学创作的对象化:指主体以体验方式把握生活材料,将外在于自己的生活材料或构成为表现作家人生感受对象的过程。 *对象化的过程即主体与生活材料发生深刻遇合的过程。 2)文学创作也是一种对话活动 *心灵与自然对话,如庄子浪漫的寓意 *作家与古人的对话,如余光中的《寻李白》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马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地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都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而今,果然你失了踪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惟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赏读: 这是余光中的一首著名咏史诗。该诗以李白的“失踪”始,在叙写李白的痛饮狂歌与坎坷遭遇之后,复以李白的乘风归去终篇,反复回旋,围绕一个“寻”字曲折成章。诗篇妙思巧构,想象超凡,有叙有议有感有情,在淋漓尽致的倾诉中,展现出李白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个性、洒脱的情怀。诗人以李白的诗风写李白,在寻寻觅觅中,表达了一种“宛转的怀乡”之情。 *创作者与异质文化的对话,如五四时期诸多作家的创作 *创作者和未来的对话,如浪漫主义诗篇中无数的乌托邦之境 2.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客体 1)文学创作的客体:具有一定的审美内涵的社会生活 2)社会生活的范围 *包括它所依赖的物质环境,即自然场景,包括所有可能和人类构成关系的自然对象和物质形式 *涵盖“正在进行时”的所有现象和事件 *还包括过去时的“后史”存在 二、文学创作与文化传统 1.概念:是指带有某种内容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连续体 2.文学传统对文学的影响 *对作家的滋养和哺育 *是实现文学变革的旗帜 *对人们的批评接受提供价值评判的尺度 3.文学传统形成与发展的动因 *文学传统是在人类的文字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文学传统随着人们文学活动的展开而不断更新、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文学传统发展变化的外部动因 经典的影响 1.“经典”与“经典化” 2.“经典”的影响 正:集中体现为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改进、丰富和完善 反:主要表现为容易使读者产生某种审美的惰性 布鲁姆——解构主义 哈罗德·布鲁姆是耶鲁学派四个重要人物之一,他将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推向了文本研究,并将误读学说与影响焦虑结合,向世界宣告了大文本主义的到来。 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简介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Jacque Derride,1930——2004)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文档评论(0)

sfk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