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2012CB417300G
项目名称: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成矿过程与硫化物矿区预测 首席科学家: 周怀阳 同济大学 起止年限: 2012.1-2016.8 依托部门: 教育部 上海市科委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2.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项目拟以洋中脊热液活动和热液成矿过程为主线,研究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成矿作用,重点解决如下两个关键科学问题:
◆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硫化物成矿的地质背景、特征和机制;
◆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2 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拟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物理海洋学、生物学及生物地球化学等多方面对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特定区域进行综合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1. 热源和热液活动
热源是海底热液活动和热液成矿作用的基础,只有当深部有足够的热源并且有足够的流体参与热液活动时,有价值的热液成矿作用才有可能发生。洋中脊处的热状况与地壳及上地幔结构有关。目前人们对地壳和上地幔结构以及热源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快速、中速和慢速扩张洋中脊以及残留在陆地上的蛇绿岩套的研究。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具有自身独特的一系列特点:洋中脊扩张中心水深较大,轴部较宽,出现大量的拆离断层和核心杂岩体,大面积的超基性岩直接出露于地表,火山喷发中心在轴部旁侧不规则出现,活动时间一般较短等等。这类洋中脊的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到底是怎样的?是否存在岩浆房(或低速带)?如果存在,低速带的深度和形态如何?与美国地震学界1993年在超快速扩张的南东太平洋海隆(17°S)“Melt Experiment”探测的上地幔低速带有什么不同?相邻不同成因洋脊段的深部结构和低速带有何不同?究竟是什么类型的热源驱动了超慢速扩张洋脊上的热液活动?目前知之甚少。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项目拟对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的地壳和上地幔结构进行研究,揭示该区域温度场特征、热源类型及其热量供给特征,分析该区域热液活动的可能性及其强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它扩张速率的大洋中脊的观测结果,讨论上地幔转换带和洋中脊海底扩张动力学过程的相关性。
2. 成矿热液的形成、演化和成矿机制
通常,在热液活动过程中,下渗的海水(流体)在逐渐被加热的情况下不断与围岩进行相互作用,从围岩中淋滤出成矿元素而形成含矿的成矿热液(矿液);当成矿热液上升到海底表面附近时,因所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所携带的金属元素会产生沉淀、成矿。因此,成矿元素的来源、成矿热液的形成和演化机制、成矿元素的迁移形式及其稳定性、成矿金属元素沉淀的机理等等,成为理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的关键。与较快速扩张的洋中脊不同,当前对于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热液成矿作用的认识还极其有限。在超慢速扩张的洋中脊,非岩浆成因和岩浆成因的洋脊交替出现,玄武岩洋壳一般较薄,很多地方大面积地出露超基性岩,其热液成矿物质除来自玄武岩围岩之外,超基性岩是否有所贡献?贡献程度如何?除了海水-围岩相互反应提供了成矿物质之外,可能的岩浆房或上地幔是否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成矿物质或其它组分?成矿物质形成后是以何种机制进入热液流体并被输运到海底表面附近成矿的?一直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本项目拟对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成矿作用的物质来源、高温高压流体对超基性岩(基性岩)的蚀变作用、成矿金属元素的活化机理和动力学、成矿元素迁移形式和稳定性、金属元素的热力学稳定性以及金属与硫结合形成硫化物沉淀的有利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该区域成矿热液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认识海底热液流体成矿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特定条件下成矿元素的活化、输运和沉淀成矿特征。
3. 热液成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海底表层热液成矿的过程也是热液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热液喷发形成的羽状流携带高浓度的甲烷、氢气、氦气、铁、锰等物质进入海洋水体,可造成离海底几百到上千米的垂直范围和几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水平范围内明显的温度异常和物质异常。与较快速扩张的洋中脊不同,在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活动的热源不仅有来自地壳深部的岩浆供给的贡献,也可能有来自超基性岩蛇纹石化反应放出的能量。热液活动释放的热通量和物质通量有多少?其对环境的影响效应如何?目前尚不清楚。另外,西南印度洋洋底地形十分粗糙复杂,一些转换断层水深可达6000m,在这种高密度梯度和较强混合的深层海水背景下,热液羽流是如何扩散传播的?也有待研究。
本项目拟通过开展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的热液羽流的热通量和颗粒物通量变化特征、热液羽流动力学特征和热液羽流中关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多学科交叉性研究,揭示热液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建立热液羽流传播的动力学模型,深化和完善对热液成矿系统的认识,并为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寻找和圈定提供重要的定量指标。
4. 热液区的生物成矿作用
根据全球生物地理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摩托罗拉XiR_M3688_ServerManual维修手册.pdf VIP
- 奥西替尼杂质研究总结.pdf VIP
- 2024《格兰仕电器公司成本管理问题调查研究》8600字.docx VIP
- 中小学英语教师语音语调训练.ppt
- 《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知识培训.pptx VIP
- 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pt VIP
-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综合探究二)方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pptx
- VW75210-2 2011 (LV216-2) CN-电动汽车的高压屏蔽电缆要求和试验.pdf VIP
- 2022版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考试复习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VIP
- 人工智能在邮政业的应用前景.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