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
摘要: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乔治与尼克关于历史系和生物系的对话,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二者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初期,一直都是紧密联系、和谐发展的状态;十七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后,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开始变化,期间虽然存在着不少矛盾,但仍然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的巨大发展使得人们崇拜科学万能,一些年轻人甚至产生了敌对情绪。科学与人文不断分离直至对立。
关键词:科学与人文 对立 发展历程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戏剧界的著名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最著名的一出戏剧,剧中四个人物乔治和玛莎,尼克和哈尼是两对夫妻,阿尔比通过这四个人物在凌晨两点到日出这段时间里混乱的场面,歇斯里地的对骂等等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与精神苦闷。国内对这部剧的研究有从社会批评的角度出发,认为阿尔比所要表达的是自己对美国社会政治的不满;有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着手,认为玛莎作为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身份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奈与反抗;有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出发,分析此剧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对话中狂欢色彩;有从精神生态角度入手,分析现代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心灵的拜物化、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存在的疏离化。
一、科学与人文文化对立的表现
首先,《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于1962年,剧中许多细节都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紧张关系。乔治,历史系博士,沉迷历史,“陷到历史里去了”;尼克,生物系毕业,生物学家。剧中二人反复提到“历史系”“生物系”,“我是历史系的”,“我是生物系的,你才是历史系的”等等,表明这两系是冲突的、不合的,相互排斥的。乔治问到“你们在帕尔纳索斯喝的哪种酒?”尼克一脸迷惑,问“在哪儿?”“我听不明白”。帕尔纳索斯,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诗人的居住之所,这个基本的知识,尼克根本就不明白,说明了他不关心人类历史,他更喜欢与科学打交道。而当乔治知道尼克是生物系的之后,他叫到“就是你!你就是那个要惹乱子的人……把每个人都变成一样,重新排列染色底什么的,是不是?”乔治居然把染色体说成是染色底,引起了尼克的一阵冷笑,嘲笑乔治对生物的无知。乔治与尼克两人的冲突不仅代表着人文学者与科学家的冲突,更代表着科学与人文文化的对立。
1959年,斯诺发表《两种文化》,最早提出“两种文化”的概念,即“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其中有个有趣的比喻,“从柏灵顿馆(英国皇家学会等机构所在地)或南肯辛顿到切尔西(艺术家聚居的伦敦文化区)就像是横渡了一个海洋”,以此来说明“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处在两极,难以融合的状态。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互相憎恨厌恶,形成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一些科学家认为除了科学,其他的一切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知识,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奥古斯特·孔德为代表的提出的实证主义,它将科学的方法归结为实证的方法,将科学精神归结为实证精神;将科学推崇为真正知识的唯一来源,将科学方法看做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并将其推广到社会、历史和文化等一切领域;而人文学者又立足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机器泛滥,战争威胁,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自由的丧失,极权主义等等,指责科学反人性,损害了人类的本质存在。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一文中说到,“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不错,在整个近代,具有生产性和破坏性的国家机器的技术结构及效率,一直是使人们服从已确立的社会分工的主要手段。而且,这种结合往往伴随着更为明显的强制形式:生计的丧失,法庭、警察、武装力量的管辖。”在科学技术的全面包围下,人类已经失去了否定与批判的能力,失去了超越与想象的能力,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在一种对任何事情(不包括反对现实的精神)都进行辩护和开脱的现实中,这里说话的不再是想象,而是理性。想象正在让位给现实,现实正在追赶和压倒想象”。
二、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发展历程
虽然20世纪科学与人文关系紧张,但二者并不一直都呈现出对立之势,也曾有过和谐发展、相互影响之态。古希腊时期,哲学和科学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可以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少哲学家在潜心研究哲学之外,仍然致力于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比如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万物的本质”,把万物的本原解释成数,一切由数组成。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还是一位数学家;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演绎法推理和三段论形式,确立了论证的规则;哲学家阿基米德提出了杠杆原理,后来在机械上得到了广泛运用。而后文艺复兴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也是科学与人文紧密联系的有力证据。文艺复兴不仅表现为文学与艺术的复兴,同时也表现为科学的高涨。人文主义的出现与传播使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目的,并开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