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

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内容提要】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无不伴随着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的大量转移。比如美国,经济起飞时期农业人口下降了72%,日本二战后农业人口下降了65%。而在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却长期停滞,裹足不前。造成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原因,既有户籍制度壁垒等政策因素,也有城市化发展思路的偏差。 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重视“三农”,中国的经济学人,也著文鼓呼,献计献策。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决“三农”问题,既要立足当前,更要谋划长远,如此,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如何增收 民为国之根,农为民之本,农村稳则天下稳。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村民自治也好,社会治安一票否决也罢,甚至过去的户籍管理制度,近年来的减轻农民负担、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无一不是遵循这个思路。然而,从经济角度看,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关键要解决好发展问题。就象下棋要讲棋眼、治病要找病根,解开“三农”问题的“穴道”,绝招只有一式: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惟有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却一直在迂回爬坡。统计资料显示,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刚刚过去的2002年,情况并没有大的改善,增长幅度仅略高于4%。“东边日出西边雨”,国民收入苦乐不均的现象,愈来愈突出。一边是国内多数行业增势趋旺,城市居民收入稳定上升;另一边是农业山重水复、险象环生,农民囊中羞涩,难以为继。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农业发展上不去,恐怕谁也不敢打保票,中国人不会饿肚子。面对国际竞争,中国民族工业的底牌,是背靠农村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没有农民增收作支撑,扩大内需战略便如同沙中建塔、纸上谈兵,中国经济迟早会有逆水行舟,不进反退的风险。我们同样也难以想象,未来中国能够在城乡二元化、工商业发达农业羸弱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强国之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远景规划,如果让农业拖了后腿,最终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心中不能不装着9亿农民。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对此责无旁贷。为此,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强调提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 当前政府提出的农民增收举措,从近期安排看,大致有五项: 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就是鼓励农民在一亩三分地上作文章,“什么挣钱种什么”。站在县、乡,乃至一个省的角度看,调整农业结构,短期内确有可能增加农民收入。但放到全国范围考虑,结构调整并非治本之策。这里边的道理,经济学上叫“合成谬误”,即“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老百姓的话讲得更直白:你调我调他也调,调来调去卖不掉。农产品市场就那么大,需求弹性又低,靠行政命令调整结构,容易导致结构趋同,增产不增收。前几年有些地方一窝蜂地种药材、养长毛兔,使老百姓吃尽了苦头,至今农民还心有余悸,谈“调”色变,甚至编出顺口溜:要想富得快,得和政府反着来。产业结构要靠市场来调,对此,亿万农民最有发言权,政府越俎代疱,往往好心办坏事,以往的教训值得我们反思。 二是产业化。即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这相当于在农民与市场之间,加入一个企业,从理论上讲,这样做可以降低农民的市场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产业化的关键,是要有好的龙头企业,可由于市场需求基本是个定数,把加工企业建到乡镇,相当于将一部分城市人口的收入转移给了农民,这无异于挖肉补疮,并不能增加国民总收入。另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农业究竟是搞产业化有利,还是专业化更好,一时还没有结论。 三是农产品涨价。80年代以来,国家几次调整农产品价格,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经过入世谈判,国人恍然发现,与国际市场相比,自家的农产品价格已是“高处不胜寒”,更有人称,二者之间真好似“地板高过天花板”,成本价高出人家市场价2-3成。入世后,虽然短期内还允许实行农业补贴,但长此以住,财政显然吃不消,农产品涨价已没有多少空间。 四是发展乡镇企业。应该承认,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正在经受着重组、改制或被淘汰的考验,近年来,乡镇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发展,更多地用

文档评论(0)

huidengyyu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