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于法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732)
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科学发展观具体体现在 “五个统筹”之中。
200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决定2004~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用3年左右时间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这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性分析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不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性进行分析。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与经济矛盾的需要
众所周知,水、土地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土地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每年还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最近7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1亿亩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8亩以下。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同时,我国资源低能源利用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等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日益显现。向我们发出了强烈的警示:必须尽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2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我国随即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并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既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反思之后所做出的正确选择。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许多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其供给能力是有限的。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牢固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加快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社会,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总体经济目标,同时,作为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非常强调发展道路的选择,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中国在未来20年的时间内,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加以统帅,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目前并无统一定义。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人们对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保障,在参与下,实现高效合理可持续发展。
体现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