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事故预防与分析》4章2节报告
* 第四章 事故预防与控制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一、建筑卫生学简介 二、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四、作业场所环境保护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一、建筑卫生学简介 从医学和卫生学的角度出发,将有关医学、卫生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从而使最终完成的建筑环境能达到符合相应的医学、卫生学要求,以保障人们有健康卫生的生产、生活、工作环境,避免造成“病态建筑”(Sick Building)或引起人们患“建筑病”。 建筑卫生学从基本建筑程序来看,覆盖了从工程可行性研究到施工图设计、竣工使用的全过程。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二、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生产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许多物理性因素。目前生产中经常接触的物理因素有:气象条件如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和振动;电磁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微波和射频辐射等。这些可能引起中暑、手臂振动病、电光性皮炎和电光性眼炎等职业病及职业有关疾病。物理因素的特点为:来源明确,自然存在,参数特定,强度均匀,作用不匀称。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1生产性毒物 化学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与生产性粉尘。 在工业生产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同一种化学物质在不同生产过程中呈现的形式也不同。毒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1生产性毒物 (1)生产原料,如生产颜料、蓄电池使用的氧化铅,生产合成纤维、染料使用的苯等。 (2)中间产品,如用苯和硝酸生产苯胺时产生的硝基苯。 (3)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各种农药。 (4)辅助材料,如橡胶、印刷行业用作溶剂的苯和汽油。 (5)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炼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冶炼金属时产生的二氧化硫。 (6)夹杂物,如硫酸中混杂的砷等。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1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常以气体、蒸气、粉尘、烟和雾的形态存在并污染空气环境。如气态的物质是以气体形态污染空气的。一些沸点低的物质是以蒸气污染空气的,如喷漆作业中的苯、汽油、醋酸乙酯等。在喷洒农药时的药雾、喷漆时的漆雾、电镀时的铬酸雾、酸洗时的硫酸雾等,是以雾的形态污染空气的。冶炼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焊接时的铅烟是以烟的形态污染空气的。弄清楚生产性毒物以什么形态存在,对了解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采集空气样品、测定毒物浓度都有重要意义。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呼吸道 呼吸道是最常见和主要的途径。呈气体、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其危害的主要部位是支气管和肺泡。经呼吸道吸收的毒物吸入肺泡后,很快能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中,毒物随肺循环血液而流回心脏,然后不经过肝脏解毒,即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到全身各处。一般来讲,空气中毒物浓度越高,粉尘状毒物粒子越小,毒物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经呼吸道吸收的速度就越快。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2)皮肤 某些毒物可透过完整的皮肤进入体内。皮肤吸收的毒物一般是通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进入血液循环的。脂溶性毒物可经皮肤直接吸收,如芳香族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苯及同系物等。个别金属也可经皮肤吸收。某些气态毒物,如氰化氢,浓度较高时也可经皮肤进入体内。皮肤有病损时,不能经完整皮肤吸收的毒物,也能大量吸收。除毒物本身的化学特性外,毒物的浓度和黏稠度,皮肤接触的面积、部位,外界的气温、湿度等也会影响皮肤的吸收。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第二节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生产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3)消化道 在生产环境中,单纯从消化道吸收而引起中毒的机会比较少见。往往是由于手被毒物污染后直接用污染的手拿食物吃,而造成毒物随食物进入消化道。消化道吸收毒物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尤其脂溶性毒物在肠内吸收较快。绝大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96张各类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架构图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运行数据分类分级架构可编辑PPT资料.pptx VIP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微党课ppt课件.pptx VIP
- 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七年级初一(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 军史课件(精华版).ppt VIP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变化与解读.pptx
- 2025年软件资格考试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中级)(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合卷试卷及答案指导.docx VIP
- 医美整形咨询师案例成交话术(全).doc
- 好书推荐名著导读《骆驼祥子》阅读分享PPT课件.pptx
- 企业春节后复工复产工作方案.doc
- 04水平四 七年级 武术18课时大单元计划+《健身长拳》.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