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hnts20140532hnts20140532
在校大学生课堂知识吸收与转化实证研究*作者:付立宏 闫振斌 杨烜赫 马云飞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年第05期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课堂知识;吸收;转化
????????摘要:在校大学生课堂知识吸收与转化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调查问卷覆盖全国20个省市,调查主题紧紧围绕课堂知识吸收与转化来展开。数据统计分析的工具是问卷星和Minitab。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课堂知识吸收状况尚可,但与课堂知识转化之间存在脱节。应对之策涉及实践教育、授课技巧、师生交流、培养模式和学习态度等方面。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5-0079-05
????????收稿日期:2014-04-28
????????作者简介:付立宏(1965-),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闫振斌(1993-),郑州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11级本科生;杨烜赫(1991-),郑州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11级本科生;马云飞(1992-),郑州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11级本科生。
????????*本文是郑州大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3xjxm104)的研究成果。在校大学生是指尚在高校学习且没有毕业的大学生;课堂知识是指教师在课堂(包括教室、实验室和机房)传授的知识;课堂知识吸收是指大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获取教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后,经过大脑加工,将其融入本人知识体系之中的过程;课堂知识转化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和领悟,利用已经吸收的课堂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或生产新知识的过程。在校大学生课堂知识吸收与转化水平直接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掌握在校大学生课堂知识吸收与转化实况,倾听大学生的诉求,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以“篇名=大学生and知识吸收”、“篇名=大学生and 知识转化”为表达式在CNKI上检索,共查得相关文献8篇。其中,付立宏和邓英[1]调研了在校大学生吸收知识的多种方式,如:上网、上课、利用图书馆、与他人交流、听讲座、社会实践、自购书刊资料、看电视等,其所论“知识”来源非常广泛;王红梅和苏庆永[2]针对在校大学生知识存储、在校大学生吸收和转化他人的学习方法做了调查分析,但未将所述“知识”定位为“课堂知识”,而且其调查对象只针对辽宁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样本来源较单一;黄柱坚[3]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视角探讨了影响大学生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因素和培养方式改革的方向,属于思辨式的研究;师其俊[4]、季相林[5]、钟林江和刘常山、汪尚健、吴志帆等人分别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转化问题作了探讨或报道,其研究客体与本文主题不相吻合。可见,目前国内针对在校大学生课堂知识吸收与转化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2013年7~9月,笔者以“在校大学生课堂知识吸收与转化”为主题制作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期望我们的实证研究能为国内在校大学生知识吸收与转化实践以及高校知识传播行为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调查方案
????????1.1问卷设置的原则
????????针对在校大学生“课堂知识吸收状况”、“影响课堂知识吸收的因素”、“课堂知识转化的效果”以及“影响课堂知识转化的因素”四方面共设计17个问题。所立问题或了解客观事实,或询问大学生的主观认识,以求多角度地获取课堂知识吸收与转化的现况、问题与诉求信息。
????????1.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笔者采用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实地调查在北京、天津、河南、江西和安徽五省高校进行。网络调查涉及福建、江苏、广东、陕西、四川、上海、辽宁等20个省市。共发放问卷772份,实际回收756份,其中有效问卷720份,问卷回收率97.9%,有效问卷率 95.2%。造成未回收和无效问卷的原因是工作过程中的失误和被调查者所填问卷不完整或不符合要求。被访者男生占54.72%,女生占45.28%;大一生占13.47%,大二生占21.11%,大三生占40.14%,大四生及以上占25.28%;理工科学生占64.86%,文科学生占35.14%;“985”、“211”和其他类高校的被访者分别占总数的26.52%、59.31%和14.17%。
????????1.3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运用专业软件,将所回收有效纸质问卷输入计算机,同网络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对接、汇总。利用问卷星和Minitab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另外,为保证所提建议具有可靠性、真实性,我们选择部分老师和同学做补充调研,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咨询、交流。
????????2调查结果展示与分析
????????2.1在校大学生课堂知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