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1学年余姚中学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质量检测摘要.doc

2011学年余姚中学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质量检测摘要.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学年余姚中学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质量检测摘要

2011学年 余姚中学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质量检测试卷 第一学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浙江临安钱氏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人物传略等内容,成为联结海内外钱氏宗亲的桥梁和纽带。浙江临安钱氏重视修订族谱,说明 ①中国古代宗法制影响深远 ②弘扬传统美德是社会的需要 ③中国古代分封制根深蒂固 ④传统小农经济孕育了强烈的家庭观念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各图中,反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有[来源:学+科+网] ①秦铜权图 ②半两钱 ③宜侯夨铜簋 ④虎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5.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6、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说:“中国无世袭贵族,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他所评价的是中国的 A.分封制度 B.察举制度 C.监察制度 D.科举制度 7.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前言引论中说:“中唐以来之社会,……常易招致‘王室’与‘政府’之娇纵与专擅……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我们做出的合理推断有 ①明朝以前的“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明朝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②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历经六百多年后被废 ③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④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9.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辛亥革命中 C.义和团运动中 D.新文化运动中 10.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要求只写“大清国”。清朝代表力拒:“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对中日关于“中国”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②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中国”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③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大清国”和“中国”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④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行动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11.1919年,《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

文档评论(0)

ee88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