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论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文化学者肖云儒指出,陕西是中国文化的“硬盘”和精神母体。那么,关中拴马桩石雕艺术就是陕西文化的一支奇葩,是我国北方石雕艺术的民间珍品,也是国家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拴马桩拴住了古老的文化,拴住了世人的眼光,也拴住了一段尘封而久远的历史。
一、关中拴马桩的概况
1、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渭河两岸,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地的农村,存量最大的是渭南的澄城、合阳、华县。咸阳的旬邑、彬县、泾阳,宝鸡的岐山、扶风,西安的临潼,陕北的黄陵、洛川亦可见其身影。
2、柱体构成。一般高约两米,方形,粗约20—30厘米。大型的通高约300 厘米,中型的约260厘米,小型的约230厘米。柱体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刻有马、鸟、鹿、兔、云水、莲瓣、博古等图案;桩身有少数刻串枝、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
3、主要功能。一是拴系家畜。拴马桩曾经是广泛流传于乡村的民间石雕,是旧时乡绅大户、富裕人家、农家宅院门前用来拴系马、牛等牲畜的柱子。
二是炫耀门庭。据考证,拴马桩起源于秦汉。是立于宅苑、衙门、庙宇、祠堂、桥头石阙左右的普通石柱,是立于达官贵族们墓前的望柱,立于庙前或神道口的华表,彰显门楣;唐宋时,帝王陵立有被称为华表的石柱,肃穆庄重,衬托皇家无上的尊贵。在坚挺的石桩上,隐藏着生命的脆弱;在华美的雕饰中,透露出人性的虚荣。
三是镇宅祈福。古人潜意识的认为,石头具有超乎自然的神力。有“泰山压顶,百鬼宁息”的说法。所以“名门望族,凡门前、巷口、村头,皆立石以止煞”。这就是拴马桩的柱顶多为狮子造型的直接原因。
4、选用石材。拴马桩选用的石料划分为沙石与青石。沙石易于雕凿、风化,随岁月流逝,雕刻的立体造型就变得模糊,属下等石料。青石又分为白石与青石。白色灰岩,光泽油润似玉,晶莹剔透;青色灰岩,坚硬如铁,乌黑油亮。青石胜过沙石,不及白石的质量。
二、拴马桩石雕艺术的表现形式
拴马桩石雕艺术是周秦汉唐宋元石刻文化的一种延续,是民俗、民风文化的一种传承,记录了中华民族一段石刻史,展示了民俗文化深厚的底蕴,反映了天人合一、一团活气的传统哲学,追求的是灵逸、混沌、外冷内炽、和光同尘的美学。拴马桩石雕在整体上运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的表现手法。圆雕造型高处桩头,醒目而传神。桩首下有仰莲或鼓墩过渡至桩身,柱身有浮雕天马、锦鸡等,有流转舒曼的莲花卷草纹作上下缠绕之势。有的拴马桩还凿为上圆下方的形状,寓意天圆地方。在造型上颇具匠心,风格独特,体现出艺术语言的考究之处。
(一)表现物态之美
1、以动物形象造型最多。拴马桩动物形象以狮、猴、鹰、象、牛、马等身型较大的动物为主,尤以狮子为冠军。狮子和人物在造型比例上不一而足。有的人大狮小,有的大小比例如实,有的人狮形体相等,狮大人小的亦有。狮头端正者少,微侧及侧面造型者居多。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现藏一桩,柱头上的狮头占到全身近二分之一,鬃毛朝天直立,腿短而曲,身驱扭动,粗眉凸出,圆眼暴突,宽鼻海口,衔一绶带,项圈挂铃,一足踏球,一腿支撑,好不威风。颇为精彩的造型是人骑狮,多在狮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狮躯扭转,骑狮的人物则被雕刻为俯身前冲,或驼背蜷伏的动态。
2、以人物形象造型次之。拴马桩人物形象以表现寿星、刘海、仙翁等神话故事人物居多。人物主角以胡人为多,其中,胡人妇女形象的引人注目。反映出宋明时期我国西北各民族在关中地域的不断征战和迁徙中的文化融合。
(二)采用适形法则。石雕工艺随方取势,因材施艺,利用四方体对角线比边长的优势,将主体雕像正面安排在对角线的位置,扩大拴马桩石雕塑造空间的同时,在纵向视觉上收到横向开张之势,使雕像显得饱满大气,产生动态的美感。
以人与狮的适形法则为例,“其头部皆大体位于方形一个角棱的垂直延长线上,主题形象动态又从中心轴线上重心前倾,呈竖直角三角形,从而强化了动势,造成正面形象咄咄逼人的效果”。在人与狮的动态结构上,狮头大于人头,由于人头独处于雕像最高点而取得夺目位置,狮头因与人身连接而相对削弱。
在人物的比例上,头为身长的三分之一,以头部为重心,夸张头部,强调大头而削弱腰肢的比例,营造视觉兴奋点,强化形象的精神特征。这源于古人“头者神所局,上圆像天”的传统观念。
(3)造型“大同小异”。也是拴马桩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桩体构成的“大同”,是从众观念的影响;桩顶雕饰的“小异”,则是石雕工匠创造的空间。石桩最精彩和耐品位的地方,表现在人狮造型多变,绝无雷同。个性形象上充盈着特定时代的世俗生活气息,服饰特征上可窥见其源于生活的个性化的活力。
在造型上尤为称道之处,是人与狮结构连接处的“模糊空间”。这种处理上的模糊性,恰如国画中最讲究的留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表现在相互扭结之处,形体过渡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