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让中职语文课堂插上美育的翅膀
让中职语文课堂插上美育的翅膀
摘要:审美素质是语文素质中的最高层次。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中职语文教材的特点,论述了在当前中职语文教育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审美;美育
中职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其中最高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这是语文素质中最高层次、最富于艺术性的部分,指的是对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发现和感受,并具有初步的赏析和评价能力,以及包括音乐,美术,书法在内的广泛的艺术爱好和兴趣。语文学科也有自己的个性之美,其抓住了每种文体的常规审美因素,坚持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以人为本,在语文学习的审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获得审美感受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完善自己的人格、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也许就是语文教育的本质所在。
职业学校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并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保护个性,张扬个性是当代学生的普通心理需求,他们渴望用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去分析作品的主题,表达自我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和思考。学生的个性之美也许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至高目标,也是人文精神在学生个体的彰显。
一、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文学用语言再现生活,读者从文学作品中感受感情,感受形象,进而激发读者的形象思维并创造形象,使读者产生审美感受,得到审美愉悦并最终形成自身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的终身成长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诗化的文学语言有音乐美。诗句的长短有一定的限制,句内词语节拍均衡,适应分行排列,有节奏美,语言声调谐和,大致押韵,有声韵美。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起来就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能在语音的高低起伏中,读出银装素裹的美丽和满天风雪的白雪世界,在语气的转折中,用运文字也恰到好处,比如“忽如”这个转折词的运用,对“千树万树”做了一个语气上的强调,读起来有一种格外惊喜之情。
其他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之美与议论文语言的精炼之美,戏剧语言的个性之美,亦令人感受颇深。天长日久的熏陶,语言的千变万化之美一定会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彩。
二、意境美
意境是人对于读到作品的一种感受和解构,从古到今,一直说意境美,意境好,可是,对于它,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评判标准,只是因为作者的作品,读到的人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就应该算是意境比较好的作品,就可以叫作意境美。就如王国维谈到的,写情到沁人心脾,写景到在人耳目,述事到如其口出是也。这三者应该是情、景、心的统一和谐,这样的感受,就应该是意境美的最高体会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千古绝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类似这样的句子,体现的那种大气意境,荡气回肠之感,让读到的人从情到心,都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不仅看到画面,感受到壮观,而且在内心发出感慨之情。从对自然的伟力的感慨,最后会转到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可谓一气呵成,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在历史的间隙中重新看到当时的壮美风景和英雄人物。又如“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三句合写,有声有色有形,是一幅壮美的赤壁风光图。一个“穿”字突出了山崖“刺破青云谔未残”的气势,表现了和现实不妥协的精神。这词,给读者的画面有山有水有石,能见可闻可触摸,有感觉立体的画面感,真正做到了意与境的绝美统一,可谓意境美的极致。
三、主题美
马克思曾经指出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文艺是从美的角度把握它的实质的。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无一不是从美感出发反映现实生活,展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主题美。例如《荷花淀》的开头:“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写的是水生嫂月夜在小院里编席,事情虽然很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美。水生嫂技能精熟,动作灵巧这就是人物形象的动态美。环境如画,劳动似诗,在这样宁静的月夜,热爱生活的人在夜以继日地劳动着,创造着,这样的女性虽然我们没能看清她的面庞,但她身上散发的美是足以动人心魄的,她和劳动人民用双手创造的安谧和平的生活也的确不容侵略者来破坏。
《致橡树》虽然说是一首爱情诗,却又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在经历了一个人性颠倒,压抑感情的十年之后,整个中国人的感情都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对真情实感变的生疏,舒婷以她特有的抒情方式,唤起了人们内心真实的情感,让人回头去看那十年如噩梦的日子,给读者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在这首诗中,诗人渴望的是一种“木棉树”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