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33培养人介绍
王雄,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教师,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985年不满20岁参加工作,被分配至江苏省扬州中学做教师,曾任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14年,送走10届高三毕业生。1995年师从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林崇德教授,攻读学科能力方向硕士课程。在坚持一线教学的同时,对教育领域的研究有着持久而广泛的兴趣。主要包括历史教学心理、中小学教育评价、公民教育、青春期教育、网络探究学习、学习质量研究等。主持或参与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6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曾以爱心、公义和责任为宗旨,创办明德教育沙龙、新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等民间教育机构。2005年在成都上了一堂公开课,被《南风窗》誉为“七十年来公民教育第一课”,2007年在国内首次提出重建学校公共生活的理论。已出版《创造性与综合能力培养》(1999)、《历史教学心理学》(2001)、《青春期孩子的心事——孩子和父母都感到困惑的事情》(2004)、《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2005)、《初中生青春期教育》(2006)等专著或教材,参与《学习方法》(1998)、新课标初中教材《历史》(八年级上下,2006)、《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2006)等书籍编写。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课程·教材·教法》《历史月刊》(台北)《清华历史教学》(台湾新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研究》《教师博览》等十多种报刊,发表各类论文110多篇。近年来,每年为《中国教育蓝皮书》完成一份教育研究报告,先后完成的是《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调查研究》(2003)、《公民教育的新探索》(2005)、《我国城市初中升学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评述》(2006)、《中国大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2007)。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成都、深圳、南京、无锡、苏州、镇江、嘉兴、南通、扬州等地作学术报告30多场。
???????????突 破 思 想 的 边 界?
王 雄
冬日的阳光透过古朴的阁楼窗,斜照在已看不出颜色与纹路的地板上。地板上横七竖八地摆放着一些图画书,我就坐在书中,享受着同龄人很少拥有的快乐。那时,我才五六岁。一位大表哥在扬州市古籍书店工作,他时常带着我在书库值班,那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书库,安静而温暖。也许,这就是我读书的最早因缘。
1970年,“文革”狂飙过后,不论是中国古代的、还是国外的童话早都消失了。孩子们能看到的都是战争或者抓坏人的红色故事。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段母亲教我的儿歌至今记忆犹新:“我名叫小雪花,住在八山下。八山上有支游击队,赵队长经常到我家。赵队长的故事多得像芝麻,散一把来又一把……”后面都是打仗的故事。在那个没有童话的时代,我很幸运地可以读到同伴们读不到的书籍。《善良的小鸭子》《将相和》《动脑筋爷爷》,等等,这些书都是“文革”前出版的,被当作大毒草存放在书库里,绝对不准带出去。
小学三年级,我读了平生第一本大部头的小说《桐柏英雄》,后来改编为电影《小花》。英雄的故事中,勇敢、坚强、不怕牺牲的品德对我们这一代人影响很大。可是,革命或者反革命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种情况一直到我工作之后才有所改变。上初中的时候,书籍出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对科学有一种如饥似渴的需求。我几乎每天下午都到市图书馆或市新华书店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主要内容是天文、地理、海洋、生物方面的科普书籍。课本的限制早已被突破,我甚至还把画报纸装订起来,分门别类地摘抄天文知识,幻想着自己也能写书。
进入高中,学习压力加大了。由于我们那一届需要在高二参加高考,与重点中学高三的学生竞争(如此荒唐的政策牺牲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我们只能挑灯夜战。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形下,读课外书依然少不了。这时的读书兴趣转到了文学与社会。记得在1982年春节排队买年货的几天里,读了《德国浪漫主义小说选》《飘》,还有历史书籍《黑白》。那时的理想是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
走向理性的世界
1983年我考上两年制大专,历史系的老先生们把读书的方法教给我们。原来,读书有精读与泛读,还要做卡片,做书目。这些我以前都不知道。当时读的书中,印象最深的是顾颉刚的《中国史学入门》,这本书不仅深入浅出,而且还插了不少有趣的图画,读起来津津有味,直到现在依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有一天,在书店看到一本香港出版的《新文学史》,作者是司马长风。这是一本与大陆风格完全不同的书籍,引起了我的好奇。比如,书中对胡适的评价就与我们的大学课本完全不同。当时,一套颇具思想冲击力的丛书《走向未来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的陆续出版,很多看似牢固的理论大厦都在这部丛书的质疑中开始动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