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以萧山地区为例.docxVIP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以萧山地区为例.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以萧山地区为例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以萧山地区为例摘要:本论文为暑期实践课题,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文章先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然后具体以萧山地区为例,从四个角度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四个角度分别是建筑、风俗、遗址、方言,最后以一些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对现在的人们产生的影响结题。关键字:传统文化、萧山、人民、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每一个特点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影响着现在的中国人民。纵观传统文化,基本上每一个领域都有它留下的痕迹。总的概括起来,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鉴于每一个领域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实在繁多,这里不再做一一阐述,我想就以萧山地区为例,做一些详细的论证。就某个地区而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每个地区还有地区的特色。萧山地区也一样,有着自己的礼仪与风俗,有自己的方言和道德,还有很多。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毕息,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世代勤劳的萧山人在这块颇有江南特色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又铸造了新的辉煌,萧山连续多年被列入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如今,更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萧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堂之地”。萧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沉丰厚,人才辈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萧山属会稽郡地。西汉初至元始二年(2)间始建县,名余暨。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9)改县名为永兴。唐天宝元年(742)始称萧山县。1949年5月萧山解放,为省直属县,6月底,划归绍兴专区。1952年起,复为省直属县。1957年隶属于宁波专区。1959年1月改属杭州市。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1988年1月1日起改称萧山市,仍属杭州市。萧山目前具有如此高的经济地位与成就当然是与萧山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萧山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一般都建有宗祠,一些如楼塔、欢潭等地的大村,还建有若干支祠。宗祠、支祠俗称祠堂,是旧时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地方,也是宗族议事、修谱、庆典、娱乐的场所。农耕社会里,它是宗族实力与权威的象征,也是族人耀祖扬宗的寄托,因此在血缘村落处于核心地位。如今,宗祠已成了夕阳残照里一抹渐逝风景。宗祠是宗族象征,也是宗法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宗祠建筑浸透着封建宗法思想和传统儒家文化。首先,宗祠围绕供祖祭宗这一根本宗旨来设计建造,“孝先”思想鲜明地反映在宗祠的外在形态。正如会郎曹宗祠《禁碑》说,“建造宗祠为先人灵爽所凭”;郎家祠堂《重建宗祠碑记》说,“能孝先者其后必昌”。宗祠一般坐北朝南,寝堂为上,中轴分明,两厢对称,左昭右穆,等级严格,处处突出祖宗的地位。如裘氏宗祠柱联所云:“春祀秋堂世代精神日月光,左昭右穆一门忠气山河壮”。前厅侧门往往额书“入孝”、“出第”,如山里沈宗祠、北坞宗祠等,未入大门已在提醒“孝悌”。戏台一律面对寝堂,据说演戏是给祖宗看的。寝堂、享堂不置门窗,畅对天井,显得高深肃穆,便于祭祀。紫东宗祠额匾“孝思维则”,直接点明“孝”的主题。在这样的建筑氛围里,面对祖宗牌位,香烟袅袅,烛光摇曳,怎不令子孙肃然而生缅怀之情?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果剔除其中封建孝道和某些迷信糟粕,那么宗祠建筑所承载的孝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宗规祠约体现了传统道德标准。宗祠一般订有宗规祠约,或镌碑,或载谱,具有家族小宪法作用。《萧山李氏宗谱》载宗规六条:“崇祀以笃孝思;数典以陈宗器;礼让以肃家风;和睦以联族谊;赈济以活贫富;告庙以成婚礼。”长巷宗祠乾隆九年《家庙修约》碑,洋洋数千字,从祠产、祭具的管理,到祭礼、祭品的要求,以及对包括族长在内所有族人的道德规范,一一镌刻分明。宗规祠约对传统道德具有承传性,少数条款带有封建糟粕应予摈

文档评论(0)

wang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