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17章气体的吸附与表面化学选编.pptVIP

物理化学第17章气体的吸附与表面化学选编.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复旦大学化学系 * UHV STM Can image monolayers adsorbed molecules e.g. decanethiol Au (111) tunnelling through S paired through SH chains flat Langmuir 1998, 14, 6693 * 复旦大学化学系 * Si(111)-7?7 * 复旦大学化学系 * Si(100)-2×1 * 复旦大学化学系 * (左)平均直径为7.1 nm的“量子栅栏”。它是通过移动Cu(111)表面上的48个Fe原子形成的,Fe原子间距0.9 nm。Fe原子散射Cu二维表面态上的电子,并将其限制在“栅栏”内。其中,“栅栏”内的环是电子在“栅栏”中三个量子态(位于费米能级附近)上的密度分布。整个包括原子的移动及其成像都是在低温(4 K)、高真空下完成的 * 复旦大学化学系 * Gerhard Ertl 德国马普协会Fritz-Haber研究所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中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今年的化学奖授予在表面化学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这一学科对于化学工业而言非常重要,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铁为什么会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里的催化剂如何工作。” * 复旦大学化学系 * Gabor A. Somorja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David King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Studies of catalytic reactions on single crystals, nano-particles, or other well-characterized surfaces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metal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in mesoporous oxide channels Adsorption, structure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polypeptide monolayers on polymers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surface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SFG) and high pressur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high pressure STM) Pinpointing the precise positions of atoms at surfaces Direct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s of adsorption heats Quantitative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surface bond-making and - breaking processes Time-resolved STM, fibre-optic LEED, pump-probe femtosecond laser spectroscopy * 复旦大学化学系 * 本小节课后习题 17 – 10 * 因实验目的、实验手段的不同而不同 * 周围6个加下面3个 周围4个加下面4个 周围2个加第二层4个加第三层1个? *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是理解非均相催化反应的基础,并且也与比表面积测量、气体吸附分离等过程密切相关 可举物理吸附的例子 对于1mol液体,在一定湿度下,转变为同温度的蒸气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气化潜热,制冷技术中,习惯上称为蒸发潜热,以符号R表示,单位是kJ/mol。同一种液体的蒸发潜热,随其温度而改变,温度较高时,液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较大,在气化时克服分子引力所消耗的能量较少,故气化潜热较小。 * 氢在Pb和Pd上 * D = q + DH-H Morse函数其实是以化学吸附势阱底部为势能零点的,其零点并不是纵坐标上的零点。代入数据即可明显看出来 可看到化学吸附热与物理吸附热的区别 * 始态是势能零点 * 定量描述气体在表面的吸附 Q为平衡吸附量,气体在固体上的吸附量通常以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V来表示,单位是cm3·g?1。吸附体积一般换算到标准状态 如果固体是非多孔性的,且吸附温度远高于气体的沸点温度,则吸附等温线通常具有如图所示的形状 也说明一下等于n/nm * pA,nm(1-?),nm? * 通过Langmuir吸附等温式,讨论覆盖度与压力之间的关系 把此式写在黑板上,后面讲到F和T式时也写上,比较三者压力和吸附

文档评论(0)

w44775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