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案4 传记阅读考点突破(四) 1.哪些人物的传记常作为高考试题的阅读材料? 2.传记写人的方法通常有哪些? 答案:潜心钻研的学问家,见识卓越的教育家,追求远大的科学家,体现时代精神、传承爱国情怀的人物。 答案:①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②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③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④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⑤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⑥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人,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⑦通过事件来写人。 考点6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1.考纲解析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D。 本考点要求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判。”这里的任何一个方面,只要它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判断的对象。在这里“思考”与“判断”不是两分的,关键在“深度”这两个字上,所谓“深度”就是要深入地非一般性地分析,对某种特色要能在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准确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 2.方法技巧 本考点命制的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做题时需要注意以下3个环节: ⑴选定目标。所谓“选定目标”,就是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 的对象。这个对象必须确实是属于该文本的特色之一,同时要保证这个被选定的对象自己对它确实是很有感觉的。它可能是材料的选择,可能是主题的提炼,可能是谋篇布局,可能是遣词造句…… ⑵确认特色。你选定的一点是不是该文本的特色,不是你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的,我们还必须结合文本对自己所选定的“某一点”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让人信服你选定的的确是该文本的特色所在。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⑶深度思考。所谓“深度”思考的形成,可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把文本的某种特色与文本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考察,文章的各个方面和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一特色必然会对其他特色的形成带来影响。另一点就是学会借助于一些文艺学、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帮助自己进行思考。再一点就是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这样就可以说是有“一定深度”了。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旬老人吴征镒:学无止境,后来居上 余建斌 “我搞了一辈子植物科学的研究,今年92岁了,我感觉到学无止境,后来居 上。”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征镒院士,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杰出学者、世界著名植物学家谦逊地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用力做的,我个人得到国家如此大的褒奖,我感觉到只能尽有生之力,把后学者能带多少带多少。” 吴征镒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同事和身边的学生、助手都形容他博闻强记、博古通今。编《中国植物志》的时候,他脑子里记得文献的出处,在手稿里写个人名、注上个年代,助手去查对文献时往往一丝不差。 “吴先生非常勤奋和严谨。”长期跟随在吴征镒身边工作的武素功研究员说。那时候吴征镒还在北京工作,40多岁,担任中科院植物所副所长,任务很重。开会休息10分钟,他还去标本室看标本。晚上电话比较多,他有时就把电话搁一边。“正是这样不断积累,基础扎实了,晚年才能不断出大成果。” 昆明植物所所长李德铢博士是吴征镒的23名弟子之一。他回忆说,有一段时 间,吴征镒住在医院没办法工作,觉得非常着急。“他还经常批评我们有点事务主 义,做了行政工作就浮在上面,我们要沉下来多点儿时间做学问……他就是那种沉下来的人。” “80岁后,吴先生的眼、耳渐不如从前,但他在2000年后出的4本著作都是亲自执笔。有些著作本来1年能完成的,他花了三四年。因为他随时会把新的文献插到稿子里去。”做过吴征镒学术秘书的昆明植物所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副主任彭华、说。 “人生有限,我把我有限的时间有一分力出一分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这或许可以作为吴征镒对自己人生的概括。他说:“我的能力有限,尽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向前。” 2007年1月,年届九十的吴征镒在力邀之下,担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我的工作过去主要靠观察,现在青光眼后期,我不能再做新的工作了,能够把现在承担的《中华大典》任务承担到底,我就心满意足,更多的工作需要大家。” 之前,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竣工并投入使用,他提出的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变为现实。 建国初期,当国家急需橡胶时,吴征镒就参加和领导了海南和云南的橡胶宜林地考察,同其他科学家一道发起了建立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倡议……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兴国,吴征镒爱国之心拳拳。 “总之我的能力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