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的水与“私”的水.
“公”的水与“私”的水.
nbsp;——游牧和传统农耕蒙古族“水”的利用与地域社会
nbsp;
【内容提要】“水与文化多样性”的课题,已经成为全球社会从不同学科和视角所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对于中国这一多民族的国家而言,水的利用和开发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同时也在某一侧面反映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选择笔者曾经调查的不同地区蒙古族的事例为中心,在“公”与“私”的框架下,考察蒙古族社会对水的利用的传统以及和地域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对来自外部的力量对这一社会的一些负面的影响作了探讨。并指出特别是在蒙汉等民族共居的社区中,水的利用和治理也反映了民族间的关系。
【摘 要 题】民族经济
【英文摘要】“Water and cultural diversity”has become a global topic.In such a multi-ethnic nation as China,water usage and exploitation has embodie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intem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society and individuals.Based on fact-finding researches in different Mongolian areas,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usage of water and geopolitics within the“public vs.private”framework.lt also tries to reveal the negative impact on such a society from outside forces.In particular,the author maintains that water usage and administration reflects ethnic relationship in the areas co-populated by Mongolians and Hans.
nbsp;
nbsp;
【正 文】
nbsp;
一、问题的提起:“公有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理论的再认识
nbsp;
nbsp;nbsp;nbsp; 在复杂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孕育了各自的社会观,留下了与自然环境有关的社会表现、态度和行为模式等环境遗产,同时也能看到围绕着生态问题的文化冲突和矛盾。这些环境遗产主要表现在民间的环境知识中,这一民间环境知识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和人与自然的协调理念。这一民间知识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韵保护和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nbsp;nbsp;nbsp; 围绕着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所以发出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生态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一个社会学人类学的问题。特别是在“人—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组织、文化传统对环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nbsp;nbsp;nbsp;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除有国家认可的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外,还有一些未被识别的族群(ethnic group)。人均资源十分贫乏。同时,我国资源破坏严重,矿产资源滥采乱挖,采富弃贫,浪费惊人;淡水、森林、草原、耕地在开发、灌溉、采伐、载畜、开垦等方面问题不少。其中人口压力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据中国第五次人口统计材料统计,200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已达12658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05226114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6%(注: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
nbsp;nbsp;nbsp; 由于人口压力和过度开发,使中国成为荒漠化土地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水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在这样一个由多种生态环境、多个民族和多元文化所组成的这片国土上,由于各民族历史上的迁移、分化、融合,使得在中国境内的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在此背景下,在进行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时,考虑少数民族的文化个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本身符合中国社会的内在特点,同时也是对各民族文化的一种尊重。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在对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因而各民族由于生存空间的特点、生括方式的不同,其对自然资源管理利用和文化传统也就各具特色。
nb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