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浒传》与中国古代传记人物研究论文
《水浒传》与中国古代传记人物研究论文
(一)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传记文学是以刻画人物为主的一种文学形式,但又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可靠性。中国古代传记以发展,以唐代为枢纽,形成两个不同的重心。唐代以前的传记,以史书中的传记(即史传)为主流,代表作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尤其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的出现,使史传文学呈现出勃勃生机。魏晋以后,文学与史学分道扬镳,史学著作从总体上淡化了文学性,又由于统治者对修撰历史的重视与控制,使史学著作思想性也明显减弱,因此,史传文学逐渐衰微。而从西汉末年开始,由于受史传的影响,各种杂体传记逐渐兴盛,尤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掀起的古文运动,有力维护了杂体传记的发展,使之成为唐代以后传记的重心。(1)
中国古典小说,以唐代传奇为成熟的标志。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历史传记有密切的关系。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尽管他所说的“小说”与现代小说概念相去甚远,但也反映了小说的最初状态,从他所列“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来看,大部分是以 历史命名。章太炎云:“周秦西汉之小说,似与近世不同,如《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与近世杂史相类。”(2)魏晋南北朝时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据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考证,其中不少名人轶事属可信事实。李剑国在《唐前志怪小说史》一书中也列举大量事实证明:“志怪小说是从史书中分化出来的。”所以,志怪、志人小说上承史传之法,下启唐人小说之风,起着桥梁作用,但不能把它作为唐传奇的渊源。唐代传奇以史传笔法为主,同时融进了志怪、志人小说的一些特色,成为中国小说成熟的标志。在它之后的小说如话本、讲史等,与史传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即使到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也未脱离传记的影响。
再从人们的审美观点来看,一般人总是喜欢以“史”、“史传”的标准来衡量、评论小说。夏志清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导论》中认为:“中国的明清时代,作者与读者对小说里的事实都比小说本身感兴趣。最简略的故事,只要里面的事实吸引人,读者也愿接受。……他们不信任虚构的故事,表示他们相信小说不能仅当作艺术品而存在:不论怎样伪装上寓言的外衣,它们只可当作真情实事,才有存在的价值。它们得负起像史书一样化民成俗的责任。”(3)由于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人们评论小说动辄以“班、马史法”来相许,“盲左腐迁”也成为小说评论家常用的术语了。这样的审美观念,也正说明小说与史有一种密切的关系。马瑞临在《文献通考》中说:“传记之作……而通之于小说”,并把《越绝书》等杂史称为“实杂史而以为小说者”(4)。明代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观序》中说:“小说,正史之余也。”绿天馆主人在《古今小说序》里说:“史统散而小说兴。”史是基础,对小说及小说评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把史传到小说的发展过程作一简要归纳的话,可以说走过了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历史重真实,史传则是在真实基础上加进了文的色彩,即以真为生命,以虚为衬托。到了传奇小说后(包括历史演义小说等),则是“三分事实七分虚构”,以虚带实。直到最后,成为纯粹的小说,即完全以虚构为手段描绘人物。把这个线索用图表示,即为:
实(历史)――实·虚(史传)――虚·实(传奇及讲史、历史演义)――虚(纯小说)。
从这个总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水浒传》无疑与史传有密切的关系。
nbsp;
(二)
《水浒传》在内在精神方面对古代传记有许多继承与发展之处。
一是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中国古代传记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都倾向于现实主义,真实描绘历史发展中的人和事,以达到褒善贬恶的目的。尤其是史传作品,《左传》、《国语》、《战国策》乃至于“前四史”,敢于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敢于批判邪恶,歌颂正义。象司马迁,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敢于冲出为尊者讳的藩篱,把如椽之笔伸向统治阶级内部,揭露其丑恶行径,剔除皇帝头上的神圣光圈;敢于把热情洋溢的笔墨付诸贱微的下层人物,对刺客、游侠等表示极大同情,并且赞扬他们的一些优良品德;敢于肯定农民起义的作用,歌颂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把他们比作汤武孔子,如此等等。正由于《史记》敢于批判现实,所以统治者视之为“谤书”,这也从反面说明《史记》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水浒传》继承发展了史传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小说把高俅发迹和徽宗皇帝宠信他的一段故事放在作品的开端来写,以表明“乱自上作”。这种大胆批判现实的精神,是史传精神的再现,正因此,统治者视之为洪水猛兽,把《水浒传》也列为禁书。《史记》是“谤书”,《水浒传》是禁书,足见其精神是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