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汇通学派新
中西医汇通学派是主张中医学与西医学应进行汇聚沟通的医学流派。 18世纪以后,西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并迅速传播和发展,引起了中医界的普遍重视。 中国医学向何处去? 如何对待中西两种医学的关系,医学界出现了不同态度和主张: 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以余云岫为代表 (2) 保守主义——拒绝接受一切新事物 (3) 改良主义——试图中西汇通 主要代表医家 (二)中西医有可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应通其可通,存其互异 “心所生者谓血,心所藏者谓神,华义甚确,惟洋医但以心主行血,而一切知觉运动,其功皆属于脑。故一切血病,华洋皆知治心,其治神病,洋医但知治脑。岂知心为藏神之舍,脑为运动之机,缘脑由肾所生,心与肾有表里交通之意,病则相连,故凡神病,心肾兼疗为允。” (三)对古今中医学发展评价比较开明如对宋以后的发展予以肯定,对陈念祖“率意嗜古”和王清任脏腑记载错误均予以指出。 其他著作: 《医易通说》 《医学见能》 《痢症三字诀》 “西医言苦胆汁乃肝血所生,中国旧说,皆为胆司相火,乃肝木所生之气,究之有是气,乃有是汁,二说原不相悖”。 “西医谓心有出血管,导血出,又有回血管,导血入,西医名管,中医名脉,二而一也”。 3.厚古薄今 气的化生 “易之坎卦,一阳生于水中,而为生气之根”。 “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地也”。 “鼻间吸入天阳,从肺管引心火 ,下入于脐之下,蒸腾其水,使化为气”。 病理上,水气之间互相影响 水化于气,亦能病气 “设水停不化,外则太阳之气不达,而汗不得出;内则津液不生,痰饮交动” 气病影响水液输化:“肺之节制不行,气不得降,因而癃闭滑数”。 水病可致气病,气病亦可致水病。 “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 血的化生 血的化生,心火为主 ,火 血 “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于心,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 “火为阳,而生血之阴,即赖阴血以养火,故火不上炎而血液下注……心火随之下济,故血盛而火不亢烈”。 血液化生须赖心火,心火也须阴血奉养。 气血相互资生,相互维系,关键在脾 治疗原则 瘀血阻络,血行失常 瘀血踞住,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 亦可变生他病 血证总以祛瘀为要 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严复:“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既坚持中医的独立价值,又肯定西医理论 “西方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学自有立脚点”。 “西洋医法以病灶定名,以细菌定名,中国则以脏腑定名,以气候定名,不可强而为一也”。 主张改进中医,应以中医为主,吸收西医之长,搞清中医学理,同时注重实际效果。 1.统一病名,当以中医为主 “中西医学基础不同,外国以病灶定名,以细菌定名;中国则以脏腑定名,以气候定名,此因中西文化不同之故”。 因此“不可强而为一也”。 “西方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学自有立脚点”。 “今若以西医为主名,不废中国学说,则名实不相符;若废中国学说,则中医即破产。不于此,则于彼,更无回旋舍地”。 整理中医,当先从诠明学理起,即从正名着手,眼光须注重本身学说。 5.改进中医《内经》不可废: 肺 脾 肾 肝 胃 咳 血 唾 血 咯 血 呕 血 吐 血 血证病机气机阻逆 脾失统摄血热妄行 瘀血阻络总与气机有关 血证与脏腑关系 3.血证 治疗 四法 止血 存得一分血 保得一分命 降气止逆 补脾摄血 回阳救逆 消瘀 已动之血不能 复还变生他病 阻滞脉道迫血 妄行出血吐溢 宁血 免其复发 辨证调和 重视调气 血不安由气不安 宁气即是宁血 补血 补肺胃为要 虚实不同 调气、凉血 润燥、清肝 祛邪 干血、劳瘵 寒热、肿痛 骨蒸 既可折气泄火,逆转其腾溢之势,又可泄火存阴。 4. 用药宜忌 忌汗 禁吐 主下 宜和 病时、愈后均忌吐法,降气止吐即是治血之法 即使有表证,治宜和散,不得轻用麻桂羌独。果因外感失血者,需敛散两施,勿令过汗亡阴 表则和肺气,里则和肝气;补阴以和阳,损阳以和阴,逐瘀以和血,泄水以和气。 张锡纯 生平著述 字寿甫,清末民初河北盐山县人,(1860~1933)善诗文,读五经,当过军医,曾创办“立达中医院”和“天津国医函授学校”。 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 师古而不泥古 参西而不背中 学术思想 (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