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北东部若干拓拔史迹的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代北东部若干拓拔史迹的探讨.

代北东部若干拓拔史迹的探讨.   我曾关注过拓跋部桓帝祁皇后的族属问题,搜罗了一些资料,意在证明祁氏出于代北东部之族,很可能是乌桓。近日得知大同市北有祁皇墓地名,于是从文献上循迹追踪,又得知一些桓、穆故实,所涉地点都在代北东部。我把这些连缀成篇,冠以拓跋史迹之名,供进一步的探讨。需要说明,这篇小文不是考古,不是考证,也不是文物古迹本身的考察。要勉强为此定性,也许近乎拓跋掌故追寻。篇中提及的拓跋史迹大体与历史背景相符,不是任意捏造,但要一一落实也不可能。考虑到这些史迹所涉的拓跋人物离现在已经一千六百余年之久,却能凭籍史迹长久地保存在当地居民的意识之中,不时引发后人的历史思考,因而觉得作一点追寻还是值得,何况有些史迹毕竟还承载了拓跋部真实的历史信息。 一 关于祁皇墓   坊间所见大同市地图,有将市北25公里处的方山文明太后永固陵标为祁皇墓者,据说是祁皇后墓的讹传,袭称至今。如果此说属实,其始立年代当早于永固陵一个半世纪以上,是一处难得的代北早期拓跋史迹。方山附近至今尚有以祁皇墓为名的村落,方山之东京包铁路所经之处有以祁皇墓为名的车站。看来祁皇墓不论有几分可信,祁皇本人肯定曾是这一带居民口碑中的人物,其生前的主要活动也当在这一带。  经检《正德大同府志》(缩微胶卷)、《顺治云中郡志》、《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前二种于此事无记载,后二种中乾隆志所载较细。该志卷六古迹门谓祁皇墓“在府东北三十里孤山之北,冢头峻绝如山……。北魏桓帝皇后祁氏尝摄国事,时人谓之女国后,不言其葬所。……盖道武以前屡经播迁,记载阙略,云中盛乐二陵 [1]外,当时已往往失之。疑祁皇即祁皇后,犹言女国君,故后人直谓之祁皇,理或如此”。该志又谓“北魏文明太后墓,府北五十里方山,……旧志所谓北魏二陵也,今其处未详。或曰俗称祁皇墓”。该志卷三疆域附村堡,提及县治北境有祁皇墓村,距城五十六里。府志所涉地名及位置,大致都与今名复核相符,只是祁后墓具体地点异说并陈,府志纂修本来未做实地考察,但倾向于方山二陵所在是祁皇墓址。以现知情况推之,似祁后死葬方山,由于以后拓跋统胤改变,祁后后嗣未成北魏帝宗[2],祁后墓在纷乱如麻的争斗中早已荡然无存,只余地名而已。百余岁后,才有冯太后因方山地势起茔之事。   桓帝祁皇后在拓跋部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为拓跋历史增添了跌宕起伏。祁氏之死,当在《魏书·序纪》所记的324年祁氏归政于其子惠帝之后的某一年,其时距295年昭帝、桓帝、穆帝三分拓跋之国至少已经三十年了。祁氏葬地所在,史籍无征。据桓帝、祁后事迹显示,祁后未曾远离拓跋中部之国“代郡之参合陂北”地境,其葬地也当距此不远。今知祁皇墓在大同方山,则“代郡之参合陂北”与大同方山相距不会很远。但参合陂究竟在哪里,还有待定位。   “代郡之参合陂北”所在,史家多依《魏书·地形志》标注于今凉城以西。《地形志》(上)梁城(凉城)郡条,东魏天平二年(535)始置郡,领参合、nbsp; 鸿(旋鸿)二县。梁城郡的参合县西有参合陉,其地已接近拓跋西部之国盛乐,显然与拓跋三分其国的地理形势不合。据严耕望考证,北魏较早时期的参合,在西汉参合县故地,靠近西汉代郡西部都尉治所高柳,今大同东北的阳高县境[3]。此后参合陂何时复县,何时由今阳高县境迁治于今凉城境,没有准确资料可据。《魏书》、《水经注》资料颇有异同之处。我从慕容宝参合陂战事的地理状况所见,认为严氏之说较合情理,赞同此时的参合陂尚在大同东北的阳高,其地与大同的距离,比凉城参合陉到大同的距离要近得多。《序纪》“居代郡之参合陂北”,尤符合高柳之说。因为西汉的高柳在当时代郡境内,是代郡的最西界,更西则入当时的雁门郡,不得称为代郡。其实在严氏考证之前,已有人认为北魏参合指的是西汉参合故城[4]。   《序纪》桓帝在位的十一年中,记事极简略,除征讨外,两见参合陂事,是“桓帝居代郡之参合陂北”之证,《序纪》记桓帝葬母问题,如果葬母事在平城,则平城也在桓帝常所活动的范围之内。而且与“代郡之参合陂北”的高柳相距不远。兹就桓帝葬母地点及其它问题作一些考察。   桓帝葬母,《魏书》有三条资料。《魏书·皇后传》:“文帝皇后封氏,生桓、穆二帝,早崩。桓帝立,乃葬焉。高宗初,穿天渊池,获一石铭,称桓帝葬母封氏,远近赴会二十余万人。有司以闻,命藏之太庙。”同书《序纪》桓帝之二年(296):“葬文帝及皇后封氏。初,思帝欲改葬,未果而崩(按事在294年)。至是,述成前意焉。晋成都王司马颖遣从事中郎田思,河间王司马颙遣司马靳利,并州刺史司马腾遣主簿梁天,并来会葬,远近赴者二十万人。”又同书《高宗纪》兴安二年(453)二月乙丑,“发京师五千人穿天渊池”。这三条相关的史料,说明桓帝甫即中部之国君位,即张罗葬母封氏之

文档评论(0)

ailuojue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