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台湾皮影戏”阿万师传说”的另一种思考
关于台湾皮影戏”阿万师传说”的另一种思考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nbsp;摘要:“阿万师传说”是台湾皮影戏“渡海传播期”典型的代表,由于这个时期没有任何相关历史文物及文献资料遗留下来,所以一直被视为是臆测阶段,不足为信。然而在同一时期,粤东和闽南的皮影戏却出现了“提纲戏”及“独角戏”的表演方式,口传心记的师徒传承与集影技于一身的表演形态,极有可能让皮影戏艺术逐渐趋于消亡。这是否也意味着“阿万师传说”有可能也以同样的形态传承、演出,最后却消失于无形。
nbsp;
nbsp;nbsp; 关键词:台湾、皮影戏、阿万师、提纲戏、独角戏
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代表渡海传播期的”阿万师传说”
nbsp;nbsp;nbsp;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台南市普济殿所立的〈重兴碑记〉上载了:「禁:大殿前埕,礼宜洁净,毋许秽积以及演唱影戏」,证明在嘉庆之前,皮影戏已经盛行于台湾,至于确切时间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个谜。
nbsp;nbsp;nbsp; 根据民间流行的”阿万师传说”,我们可以再把这个时间提前至明郑时期。
nbsp;nbsp; nbsp;台湾的皮影戏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表演艺师阿万师带来的,当时阿万师追随郑成功来台湾,并驻军于台南府城,后来因郑氏的死亡,驻军也因此而解散,于是阿万师只好整理简单的行李,沿海徒步南行,直到高雄县弥陀乡,看到约60-70公尺高的漯(音“踏”)底山,于是爬上半山腰,看向沿海,直称弥陀乡真是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便决定在此定居,并开始传授皮影戏的艺术。所以高雄县弥陀乡是台湾的皮影戏的发源地。当时弥陀乡的皮影戏团就有14-15团之多,而邻近的县、市更有无数人前来习艺,在师祖的时代是藉由电土的灯光和纸银幕,直到最后才发展成布银幕,而灯光也变得多样化了。[1]
nbsp;nbsp;nbsp; 笔者于06年暑期访问复兴阁皮影戏团的许福助团长,曾在他的家宅顶楼眺望过这座毫不起眼的漯底山,这座只有六、七十公尺的漯底山,居然能够成为弥陀人心目中的“皮影戏开基圣地”,据悉是因为日据时期,日本人在此征收了许多土地,致使弥陀乡成为穷乡僻壤。弥陀人因此忆起了当年阿万师南下所传授的皮影戏技艺,于是重拾戏笼,再度舞弄影偶以维生,这就是弥陀乡素有「皮影戏故乡」或「皮戏窟」的由来。
nbsp;nbsp;nbsp; 这位来自潮州的艺人――阿万师,随着郑成功的军队来台之后定居在台南,据说宁靖王朱术桂非常喜欢看他的皮影戏。后来清军入台,阿万师最后移居弥陀乡,施琅将军慕名前往拜访,可是他已经年迈老矣,不再演出。其下有五名传习弟子,分别散于各地继续授徒,惜已亡佚不详。
nbsp;nbsp;nbsp; 石光生教授在《台湾皮影戏的历史分期初探》,把皮影戏的历史分成六大阶段,“阿万师传说
1”系属“渡海传播期”。所据理由为「皮影戏的发展范围主要是台南市以南,涵盖高雄与屏东两县的平原地区。而明郑渡海来台以及清初的发展正是以开拓南台湾为主」[2]。这个推测不无道理,但“渡海传播期”的起始时间究竟该如何界定呢?又何以自明郑时期至清嘉庆之前这么一段漫长的时间都没有任何有关皮影戏的文献或剧本遗留下来?致使这段时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置信的臆测阶段。即使如此,笔者还是对“阿万师传说”十分重视,因为“传说”的口头传播特征,与初期艺人的传承及演出形态具有某种内在的牵系与关联。
nbsp;nbsp;nbsp; 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展至与台湾影戏同属一流派的“潮州影系”,或许可以为这个长久以来无法突破的谜题打开另一条思路。笔者推想这与当时影戏的传承方式和演出形式有直接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则具体表现在“提纲戏”与“独角戏”两种形态上。
nbsp;nbsp;nbsp; 台湾皮影戏因保留有大量的手抄剧本,不盛行所谓的“提纲戏”,不过在粤东及闽南地区,就有“提纲戏”的踪迹。另外,台湾皮影戏的演出有健全的前后场组织,极少听过“独角戏”的表演形态,而这样的演出形式,也曾经出现在粤东和闽南。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提纲戏”与“独角戏”
nbsp;nbsp;nbsp; 有关潮州影戏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嘉靖刊本《荔镜记》第六出的〈五娘赏灯〉,其中有“打锣鼓动乐抽影戏”[3]的场景。由此可见,潮州地区至迟在嘉靖年间已经出现了影戏。闽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4.3免疫失调课件(共36张PPT)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pptx VIP
- 新解读《JB_T 8446 - 2013隐极式同步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测定方法》最新解读.docx VIP
- 一种基于伯努利吸附原理的爬壁检测机器人.pdf VIP
- ZEEKR知识自测及参考答案.docx VIP
- 徐宁金枪手人物介绍水浒传.pptx VIP
- 2025年CSP-S初赛真题(文末附答案).pdf VIP
- 江苏开放大学设计思维与创意设计创意元素训练.doc VIP
- (2024新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doc
- 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历年真题.pdf VIP
- 制冷用水平管降膜蒸发器管束换热优化研究.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