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doc

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   摘要:目的 探讨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提高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CT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 筛选25例新生儿和8例婴儿正常颅脑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新生儿及婴儿颅脑具有白质密度较低、灰白质分界模糊、第四脑室和基底部脑池宽大、存在透明膈间腔、硬膜窦密度高,前囟未闭合,颅骨骨缝不连及颅骨内板下蛛网膜下腔增宽等特点。结论 新生儿及婴儿的颅脑CT影像学表现与成人存在显著不同,在其相应疾病的CT诊断中,应注意结合正常CT表现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新生儿及婴儿的影像学资料,降低误诊率。   关键词:CT;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CT临床检查技术在各种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其在由于围生期窒息导致的颅内出血以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中的使用率也不断提高[1]。人们对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CT表现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仍有一些影像科医生由于对新生儿正常颅脑CT图像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将正常图像误诊为异常的情况时有发生[2]。本文筛选出8例婴儿和25例新生儿的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成像特点,为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提供CT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3 例,男 21 例,女 12 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4例,婴儿8例;剖宫产9例,产道顺产18例,产道产加胎头吸引6例)。因发热、微小型惊厥或轻微外伤而行颅脑CT检查,结合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最后确诊为新生儿低钙惊厥或正常。以上病例均无产伤,产妇无影响胎儿发育的孕期严重疾病,患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为8~10分,新生儿CT 检查的时间为娩出后3 h~27 d,平均为 11 d。婴儿为1个月~1岁。   1.2方法 采用Philips螺旋CT机设置的婴儿头颅扫描程序,扫描条件为120 kV,100 mA,层厚5 mm,连续扫描10层。受检新生儿及婴儿均未作镇静处理,在正常睡眠状态下用小棉垫加头带固定头部。   2结果   2.1颅内伴有明显的高密度变化 本组病例中有27例发现分布于颅内特定部位一硬膜窦区的高密度影,系硬膜窦的正常改变。观察其后纵裂池部位发现,其静脉窦呈等腰三角形状,且其尖端指向前;其上下矢状窦、窦汇、直窦、横窦部位的密度显著增高,但是仅存在于相应的硬膜窦内,且其具体形态和硬膜窦部位的断面保持一致,并和密度无直接联系;该部位的边缘比较锐利,密度较均匀,CT 值50~70 HU;受检时间越早,这种高密度影越多见,且密度越高。除硬膜窦呈高密度影外,小脑幕与大脑廉亦可呈高密度影,呈细线状或窄带状.密度较淡[3]。   2.2脑白质、灰质 本组病例CT值灰质为22~36 HU(平均值29.8 HU),白质为16~28 HU(平均值22.8 HU)。脑白质密度显著较低,呈现出水样密度,灰白质分界模糊。其分布规律为灰白质密度均较成人降低约10~15 HU,胎龄越大,灰白质分界越显模糊;胎龄越小,则其脑白质的密度越低且范围越大,其两侧脑灰质与脑白质的具体形态呈对称表现。而其基底节区的实际密度则和灰质密度相仿.各核团之间分界欠分明。针对日龄为14~28 w新生儿,观察其侧脑室三角区以及额叶部位,其大脑白质部位存在明显的低密度影,且呈片状,其边界轮廓清晰,CT值24 HU,且不具占位效应,不影响脑室的显示,并非缺氧缺血性脑病,通常持续2个月后逐渐消失。   2.3脑室、脑池、脑裂、脑沟 小儿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各脑室均可显示且边缘锐利,但主要的沟、回较浅,在CT图像上,一般无明确的脑沟显示,早产儿脑回显影清楚,大脑表面与颅板之间无明显的间隙或仅有较窄的间隙。第四脑室相对宽大、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窄小且均较清楚。有文献报道,透明隔间腔在出生时常存在,新生儿发生率为83.3%[4]。基底部脑池较宽大清楚,以小脑延髓池、鞍上池及侧裂沟(可宽大呈方形)最为明显,桥小脑角池和桥前池因颅底伪影少故显示也很好。   应注意的是,新生儿娩出后,由于脑的额颞叶尚未发育成熟,不要将颅骨内板下蛛网膜下腔增宽误认为硬膜下少量积液。   2.4骨窗显示颅内未见钙化斑点,前囟未闭合及颅骨骨缝不连。小儿正常生理情况下,出现双侧侧脑室脉络膜丛钙化最早见于8岁。8岁以前出现颅内任何钙化均为病理性改变。前囟一般1岁半闭合,新生儿及婴儿脑外伤行CT检查时,应注意正常骨缝影像,不要误诊断是骨折线影。   3讨论   3.1颅内高密度改变主要是硬膜窦的显影 观察其解剖结构可见,硬膜窦包括明显的静脉血腔隙,其原因为硬脑膜两层分开;其脑浅静脉主要分布于上下矢状窦部位,而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