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案例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的
理解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能利用定义判断或验证给定函数的奇偶性,
2、初步运用奇偶性,如求函数值、求函数解析式、作函数图象等
3、体会具有奇偶性的函数图象的对称性,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奇偶性的定义,奇偶性函数的图象特征,奇偶性的判定
难点:单调性的判定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函数的单调性反应在图象上就是图形的上升与下降趋势;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在图象上看也就是它的最高点与最低点。那么函数的奇偶性又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观察函数,的图象。
(二)新课——函数的奇偶性
1、对于的图象,我们可以从整体上直观地感受到,它关于轴对称,是轴对称图形。对于的图象,我们可以从整体上直观地感受到,它关于原点对称,是点中心对称图形。
2、那么如何利用函数值描述这种对称性呢?求下表中的函数值并比较
-3 -2 -1 0 1 2 3 对于,由于图形关于轴对称图形,故有;
对于,由于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故有。
3、事实上,我们取点,,如图所示,
如果它们关于轴对称,则有,
如果它们关于原点对称,则有,
4、定义:一般地,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的任一个,
如果都有,则称函数是偶函数;所以偶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
如果都有,则称函数是奇函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5、适时巩固
(课本,P39,思考)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并补全图象
(课本,P40,练习)已知函数的奇偶性补全图象
(三)例题——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课本,P39,例5)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2)
(3) (4)
设计说明:巩固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分析:①先求定义域,再求,,比较二者是否相等或相反,结论,②由学生阅读课本自学,③强调解题格式
解:(格式)(1)函数的定义域为,
又, ,
是偶函数
2、(补充)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2)
(3) (4)
(5)
设计说明:适当提高,让学生感受函数奇偶性的各种不同情形及巩固判断方法
分析:对于(1)(2),由于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存在无意义的情形,对于(3)可举特例,得到非奇非偶的类型;对于(4)(5),先求定义域,适当化简解析式后,比较得出奇偶性,对于既是奇又是偶的函数,其解析式为 ,而由定义域不同可得不同函数
解:(略)
3、(补充)已知是偶函数,且定义域为,求的值。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函数的奇偶性是对于整个定义域而言的,明确二次函数为偶函数的条件
分析:奇偶性的前提是定义域要关于原点对称,理解对定义域内的任一个恒成立,另外也可注意二次函数图象即抛物线的对称轴为轴。
解:,
(四)提高——奇偶性运用
(思考)已知是奇函数,当时,,求当时,的表达式。
设计说明:奇偶性的具体运用,进一步理解,理解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函数值的相等与相反
分析与提示:(1)先求,,
(2)再求,,,发现什么?
(3)当时,, ,据奇函数
解:当时,,
(作图验证一下)
(五)小结——构建知识网络
(1)奇偶性的定义是什么?其图象有什么性质?
(2)判断奇偶性的前提与步骤是什么?
(3)奇偶性的运用,求值,作图,求解析式
(六)作业——巩固与反馈
1、课本,P43,习题A组,第6题
2、已知函数对一切都有,①求证:是奇函数,②若,试用表示的值。
五、教学说明
“函数奇偶性”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其研究必须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整节课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学习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中努力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1)由学生观察图象的对称性,从直觉上认识奇函数与偶函数的概念。(2)通过表格中数据(函数值)的相等相反关系,得出对称性的本质是坐标的关系。(3)再以精确的数学语言来定义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定义进行判断奇偶性的基本方法,理解定义域的要求,理解图象的对称性,了解奇偶性的四种类型,并初步运用奇偶性。
教学方法上,本节致力于展示概念是如何生成的,在概念的发生、发展中,通过层层设问,调动学生的思维,突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初步学会如何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并渗透数形结合法思想。本节努力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反馈
(略)
第 2 页 共 5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课件.pptx VIP
- 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ppt VIP
- GB/T 17747.1-2011_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 第1部分:导论和指南.pdf
- 《基础护理学》第7章 休息与活动(含答案).docx
- 城市中心区综合性公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以成都市人民公园为例.docx
- 产品档案管理制度及流程.pdf
-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pptx VIP
- “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思考及对策研究--以惠州市河背社区志愿者项目为例.docx
- 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人文武隆形考一 (3).pptx VIP
- (黑龙江省)新课标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试题 学科整合 试题及答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