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科幻:我们根本就没什么过去.doc
中国科幻:我们根本就没什么过去
8月29日上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主办方一共卖出了1570册中英文版《三体》。由于书不够,不得不“限号限购”。
刘慈欣在两小时里签了近千次名字,到最后看起来手指都有些僵硬了。他仍然是那副平头、圆脸和黑框眼镜的样子,牛仔衬衫胸前别了一个很小的长条形胸针――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它的形状跟雨果奖奖杯一模一样:这是一个雨果奖被提名作家才能得到的胸针。
8月23日下午,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得由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也是亚洲科幻作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消息在国内传开之后不到两小时,《三体》系列作品就登顶中国亚马逊销量第一位。
在《三体》之前,科幻小说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日子并不好过。“从战乱、运动到批判,中国科幻的发展道路非常坎坷。” 67岁的科幻作家王晋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他看来,中国科幻小说完全是“野生野长”起来的。而经过多年累积,刘慈欣才终于踢出了“临门一脚”。
目前,《三体》电影正在进行后期制作。书迷们对电影颇为关注,但又对片方制作水平没有信心。签售会开始前,刘慈欣被问:《三体》那么火,怎么不转让给好莱坞、大导演?
“5年前你们这些人在哪?”他回答,“那时候《三体》改编权无人问津,《三体》连载五年,只有这家影视公司来。所以这是历史原因。”
“新生代的中国科幻是
没有资格回忆过去的”
1980年代初,刘慈欣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科幻迷。1981年冬天,他看完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激动不已。很多年后,他在博客里写,自己当时出门仰望星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
那几年,他可以从好几本杂志上看到国内的科幻小说,除了当时刊名还叫《科幻文艺》的《科幻世界》,还有《科幻海洋》《科学时代》《科学画报》,以及黑龙江出版的《科幻小说报》。一些大型丛书把每年的科幻小说收集到一块,出版成《科学神话》。他甚至还能在主流文学的一些刊物上找到科幻作品,比如《人民文学》和《十月》。
到现在,还有一些做科幻研究的学者把改革开放头几年称为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实际上,西方科幻小说在1900年代初就引入中国,但连续受到战争和文革影响,其发展数次“断流”。
改革开放后,文化环境比较宽松,科幻小说迎来了有史以来最繁荣的发展时期。叶永烈1961年写完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直到1978年才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但一出版就印了300万册。
科幻迷们总算有机会阅读他们喜欢的小说了。当时生活条件差,刘慈欣买不起太多杂志;学校的图书馆很小,没有几本科幻杂志,“准入门槛”也很高。那些年他正念大学,往往是谁有一本杂志,一个班里的人就传着看,“着急地等着人家看完,然后抢过来看,” 刘慈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杂志被同学们抢来抢去,轮到你时往往已经被翻得很旧了。”
在他的印象里,那时候的科幻小说“100%都是用来普及科学知识的少儿科幻”。科幻文学在清朝末年被引进中国时,就肩负着普及科学知识、改造中国的使命,在漫长的几十年间,它的科普功能已经成为主导性认识。
刘慈欣记得很清楚,当时引人注目的科幻小说是刊登在《人民文学》上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它几乎跟另一篇《人民文学》上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样抢手,而且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我们同学第二天都在谈论这篇小说,这种景象在后来再没有出现过。”刘慈欣回忆。
科幻读多了,刘慈欣也技痒难耐,试着写了几篇,主题有外星人入侵,有环境保护,也有关于军事的题材。这些手稿现在还都在,其中包括十几年后被重新修改发表的两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和《地火》。大多数他现在“不好意思拿出来”,“年龄在那儿,人生阅历在那儿,知识积累也不行。” 他说。
那几年,他写得正起劲,但热情突然被一场变故浇灭了。1984年以后,科幻在中国遭到质疑:它传播的是不是科学?一些人认为,科幻是科普的一部分,只该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那些想象的部分被定位为“精神污染”。
接下来,有媒体的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批判科幻小说的社论,“结果所有的科幻小说在一夜之间全部停掉,就是在一夜之间,”刘慈欣重复了一遍,“第二天它们就全部消失了。”
科幻文学由十分繁荣的状态一下子清零,对刘慈欣来说,那是一个“可怕的”景象。他“低沉、失落,心灰意冷”,好像“心里面那个东西一下子就没了”。
他停下了科幻短篇创作,“也没地方发表,你还写它干吗?”2002年底,他曾在一篇文章里悲观地写道:“新生代的中国科幻是没有资格回忆过去的,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过去。”
1989年,一个梦让刘慈欣得到了创作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的某种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