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星村:走出500多个千万富翁的中国富豪第一村.doc
九星村:走出500多个千万富翁的中国富豪第一村
中国富豪第―村
从上海市郊的一个农民到齐名华西村吴仁宝的“中国功勋村官”,吴恩福见证了七宝镇九星村迈向“中国市场第一村”的每一步。在这块面积仅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走出了500多个千万富翁。
“做勿煞”,但还是很穷
1966年,吴恩福考入七宝中学。当时恰逢“文革”,加之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他只能回家务农。1974年起,二十岁出头的吴恩福先后担任九星大队民兵副连长、七一公社团委委员、九星八队生产队长。从此,吴恩福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年轻那会儿,吴恩福有一个外号――“做勿煞”。在上海话里,这是“干活干得再累再苦,也不在乎”的意思。大队里搞粮棉高产试验,吴恩福自告奋勇组建青年试验田组,种植了11亩棉花,亩产皮棉达213斤,当时平均亩产很难超100斤。此后,他又带队开挖横新港河道,不仅提前完成本大队任务,还为兄弟大队义务开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盛行分田到户、土地承包。吴恩福想,在农村,一年干到头,种地只能“填饱肚皮”。全家四五个劳动力扑在田地上,即使把田“绣出花”来,也还是很穷。后来,他想为什么不能搞“副业”?于是,他鼓励乡亲在种地之余干点儿其他活,如办工厂、拿项目,“当时只能做不能说。”吴恩福说,这使他管理的117户家庭、400多人口和384亩田地,年终分配水平居全大队首位。
跑业务,三毛学生意
1985年,农民吴恩福成了工业大队长。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一切都是摸着石子过河。九星村引进国营企业联营厂发展郊区经济,是个强力风向标。但这对一直种田的吴恩福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挑战。为了对得起父老乡亲,吴恩福开始三毛学生意,出去跑业务。
有一次,一个客户拿了10万元支票到村里买走一批电线电缆。吴恩福发现支票有问题,就叫财务到对方在浦东的开户银行去查账,结果吓了一跳:对方账面上只有1000元钱。吴恩福打听到骗子准备乘火车离开,就提前赶到截住了他。骗子撂下这么句话:这个农民真精。
在那个大力发展乡镇工业的年代,吴恩福争取到了许多人拿不下来的项目和资金。但和当时上海其他地区的开放、发展速度比,吴恩福和他的九星村乡亲们,还是穷。村里的经济实力位居七宝镇倒数第2名,老年村民曾23个月拿不到退休金,部分村民两年半报销不了该报的医疗费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九星村被征收征用3100亩地,尚剩非农用地(包括村庄、河道在内的区域面积)1600亩。平均每个村民不足3分地。
面对这种情形,吴恩福想:以后的日子,怎么办?
“种砖头”,首赚1500万
1994年,是吴恩福和九星村的拐点。干过十年生产队长、十年工业大队长的吴恩福再次临危受命,“掌舵”九星村。这一年,村欠债1780万,村里的集体总资产不过2100万,负债率高达84.8%。投资620万元建造的电线电缆厂,年终账面利润只有2万元,仓库里成品堆积如山,呆滞资金500多万,均为应收销货款以及库存产品,无利润可言。
吴恩福决定破釜沉舟。目标是:外三产、内工业。1995年,在外围借助城郊接合部的交通优势,兴办第三产业;在村内,搞一些小工业。一时间,九星村有了“三场一路”:大型停车场、农贸市场、养鸭场和虹莘路商业一条街。一年半时间,村里赚了1500万,这让九星村完成了原始积累。
这时,从村民变为村官的吴恩福摸到一点“门道”――通过创造市场氛围,用较少的自有资金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本。吴恩福把这个叫做“种砖头”。而在过去20多年里,他和他的乡亲们只会种粮食。
这时,他手里还有非农建设用地1307亩。如何“种砖头”,又成了他在思考的问题。
办市场,村民成富翁
当时,九星村面前的“大路”有这样几条:第一,继续务农,但乡亲们人均三分地,只能糊口。其次,搞房产,但这是一锤子买卖,土地卖完了怎么办?再者,办乡镇企业,过去十多年的经验告诉吴恩福,农村开工厂,没钱,没人,也就没利润。还有一条,就是依靠九星村所在的“风水宝地”――上海。
吴恩福想到利用土地办市场,现有的面积种地太小,办各种批发综合市场绰绰有余,相比之下还有薄利多销的成本优势。
于是,“九星商行”诞生了。它是九星村推出的首个村属商业市场。当时的政策不允许村一级办市场,规定市场只能由工商部门来办。虽然取名为商行,但其提供场地、对外出租的性质,却是市场的范畴。1998年,政策得以松动――九星综合市场正式成立。此后,吴恩福改造和兴建了占地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的营业用房1万多问,进驻商家6890户,形成五金、灯饰、陶瓷、胶合板、家具等23个商品区域的市场村。这个综合市场村,年均批量销售额超过150亿元,是目前上海规模最大的综合市场。
现在想起来,那时有人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