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年风物清华味道
百年风物 清华味道 编者按 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学,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道怎样的人文景观呢?百年学府的教育历史文化对今天的教育发展有什么意义呢?很多学校在梳理历史,希望从中找出未来发展的逻辑;在放眼世界,希望从海外找到可鉴的良方;在着眼社会现实,希望从中找准发展的基点。清华大学作为一个发展了100年的大学样本,会在很多方面提供借鉴。百年清华,多样风采,我们采其中几缕。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我们从校园风物、师生“声音景观”、人物思想风采等几个方面,呈现一所可以触摸、可以倾听、可以拥抱、可以仰望的清华。愿它的教育历史文化之美,能够带给今天的读者一定的启示。
清华大学,已近百年。作为一所在纪念国耻中诞生,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高等学府,清华本身就氤氲着一股浩然盛大之美。这种美,弥漫在校园里,凝结在人身上。
作为一座育人的校园,这里无处不风采,无处不育人。一所大学的精神,就在这角角落落,获得了最形象、最直观的表达。
“国耻纪念碑”孕育自强性格
“美国化啊,够了!够了!物质文明啊,我怕你了!厌你了!请你离开我罢(吧)!//东方的文明啊,支那的国魂啊,‘盍归乎来’!让我还是做东方的‘老憨’罢!”这是诗人闻一多在清华求学期间目睹学校过分美国化而发出的呼叫。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20世纪初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游美肄业馆”,“沿用美国高等初等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建校时专门盖了设备考究的西式住宅,即“北院”,当时被讥为“美国地”或“小租界”。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个印象:“清华学校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到中国来的大学校。”
清华校史研究专家黄延复认为,早期的“清华文化”具有两重性格——或浓或淡的半殖民文化性格和强烈的爱国、自强性格,老一代清华师生都称自己的学校为“国耻纪念碑”。
清华大学也是火烧圆明园这一国耻的“纪念碑”。清华校园是在清代皇家园林包括清华园、近春园、长春园一隅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近春园也遭劫掠。
就这样,一所大学和耻辱的中国近代史,互为注脚了。
黄延复说:“清华的传统是博大的,涵蕴是深厚的,而且是一以贯之、不容割裂的。”这种传统,是清华存在的文化基础。
清华之门阐释学校文化
门,是一个极具哲学意味的词,凝聚了诸如内与外、有与无、进与出、生与灭、行与禁等辩证关系。中国文化某种意义上是“院落文化”,欧美国家则很少有院落。院落一般是有门户的,门户的形象代表着国家、民族、个人的形象。校门是学校历史文化的第一道形象阐释。
清华的第一个校门是现称“二校门”的那道门,始建于1909年,“文革”中被毁,1991年依原貌重建。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先后有了西校门和南校门,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
梁实秋曾描述过这道造型美观的二校门:“清华的校门是青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虽设而常开的黑栅栏门。门前站着一名守卫的警察。门的弯弧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石上镌刻着清那桐写的‘清华园’三个擘窠大字。”
当年的清华门纪严格,低年级学生不得擅出,校外闲杂人等不准擅入。1930年“校长风潮”期间,阎锡山派一位幕僚来做清华校长,被学生会拒其随从于西门外,并逼他签署“永不出任清华校长”的承诺。
1935年“一二?九”运动期间,军警屡次想进校捣乱,均被门警阻于西校门外,郑重声明:“非经校长允许,任何人不得擅入校园。”祖国命运多舛的年月里,清华师生常通过南校门去到应该去的地方呐喊呼号。解放以后,数不清的庆典、礼祝、抗议……大都是结队出南门奔车站乘车出发的。
工字厅里运筹帷幄
那个被当时的外籍教员称为“yamen”(衙门)的地方,便是工字厅,是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最早的行政办公场所和教职员宿舍。洋人眼中的“衙门”,实际上氤氲着浓郁的历史之韵和文墨之香,这是一所学校育人的重要文化氛围。
工字厅原称工字殿,始建于1762年,园内两个大殿以短廊相接,俯视似“工”字。以它为主体的一组清代皇室园林,是最早的“清华园”。东厅很长时间作音乐室用,西厅是教师阅报室,后厅常有外宾驻足。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之邀访华时,曾在后厅下榻半月有余。与后厅相接的小客厅,俗称“西客厅”或“西花厅”。1914年,梁启超在这里赁馆著书,取名“还读轩”。1925年起,文学家兼诗人吴宓(字雨僧)在这里“奠居”,取名“藤影荷声之馆”。冯友兰说,“雨僧一生,一大贡献是负责筹备建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个人都请到清华任导师”。
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的是“古月堂”,建校后为教师宿舍。1928年,清华大学开女禁,这里成为女生宿舍。汪健君曾写诗调侃:“古月堂前几变更,昔年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