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参考).pptVIP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3.感染特征    具有下列特征之一时,应考虑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 (1)内源性感染,感染部位可遍及全身,多呈慢性过程 ; (2)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形成局部脓肿或组织坏死,也可侵入血流形成败血症 ; (3)分泌物或脓液粘稠,乳白色、粉红色、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 (4)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在有氧环境中培养无细菌生长 ; (5)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治疗无效。 ※汹涌发酵 (stormy fermentation) 现象 本菌可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 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H2 和 CO2),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称汹涌发酵现象。 3.分 型 分为 A 、 B 、 C 、 D 、 E 5 种血清型: A 型-- 对人致病, 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 毒。 C 型-- 可引起坏死性肠炎。 ( 二 )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产气荚膜梭菌有荚膜、能产生侵袭性酶 和多种外毒素 。 2. 所致疾病 (1) 气性坏疽 1)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类似。多见于战伤,也见于平时的工伤、车祸等。 2)主要由 A 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3)潜伏期--短 , 一般仅为 8-48h 4)发展迅速--病菌除产生多种毒素外,体内可形成荚膜和繁殖周期短等特点,使该病发展迅速,病情险恶。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死亡。 5)由细菌产生的卵磷脂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 DNA 酶等具有分解破坏作用,使病菌易穿过肌肉结缔组织间隙,侵入四周正常组织,发酵肌肉和组织中的糖类,产生大量气体,造成气肿;同时血管通透性增加,水分渗出,局部水肿,进而挤压软组织和血管,影响血液供应,造成组织坏死。 严重病例表现为组织胀痛剧烈,水气夹杂,触摸有捻发感,最后大块组织坏死,并有恶臭。病菌产生的毒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还可引起毒血症、休克等。 (2)食物中毒 1)主要因食入被A型产气荚膜梭菌大量污染的食物(主要为肉类食品)而引起。 2)潜伏期约 10h 3)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水样腹泻; 无发热、无恶心呕吐。 1-2天后自愈。 如不进行细菌学检查常难确诊。 (3)坏死性肠炎 由 C 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β毒 素而引起。 ( 三 ) 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涂片镜检--是极有价值的快速诊 断法。镜检见:G+大杆菌,白细胞少,伴有其他杂菌,即可报告初步结果。 2.分离培养与动物试验 ( 四 ) 防治原则 1.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预防用的类毒素。 主要是对伤口及时清创、扩创,破 坏和消除局部厌氧微环境。 2.治疗措施 (1)主要是对感染局部-- 尽早施行扩创,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以防止病变扩散 (2)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 杀灭病原菌和其他细菌。 (3)可使用多价抗毒素和高压氧舱法治疗-- 后者可使血液和组织中的氧含量提高,能部分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三、肉毒梭菌(C. botulinum) 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引起人和 动物肉毒病,最常见的为肉毒中毒和 婴儿肉毒病。 ( 一 ) 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1)革兰染色阳性。 (2)菌体粗短。 (3)有鞭毛,无荚膜。 ※芽胞呈椭圆形,比菌体粗,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2.培养特性 专性厌氧。 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能产生脂 酶,在卵黄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出 现混浊圈。 3. 分四组、七个型   根据遗传特性分为Ⅰ-Ⅳ四组 ; 根据神经毒素的抗原性分为 A-G 七个型: Ⅰ,Ⅱ组--可引起人类疾病,以Ⅰ组多见,最主要的型别为 A、B 和 E型 。我国报告大多为 A 型。 Ⅲ组--主要引起鸟类肉毒病。 Ⅳ组--为产生G型毒素的菌株。 ( 二 ) 致病性  致病物质--主要是肉毒毒素 (1)肉毒毒素毒性强    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神经外毒素,毒性比氰化钾强一万倍 , 1mg 能杀死 2 亿只小鼠 ,对人的致死量约为 O.1μg。 (2)肉毒毒素不耐热 (3)肉毒毒素对酸和蛋白酶的抵抗力强,可稳定存在于外环境和胃肠道。肉毒毒素被吸收进入血循环,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弛缓性麻痹。 2. 所致疾病 (1) 食物中毒  (2) 婴儿肉毒病  (3)创伤感染中毒 (1) 食物中毒  1)病因    食品在制作过程中被肉毒梭菌芽胞污染,制成后未彻底灭菌,芽胞在厌氧环境中发芽繁殖,产生毒素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