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蒲剧历史简介
蒲剧是产生较早的梆子声腔剧种,民间习称“乱弹”,清代称“梆子腔”或“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始简称蒲剧,现主要流行于山西西南部(通常称晋南)和豫西、陕北部分地区。自形成到现在,蒲剧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衍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多层面的作用,对中国戏曲梆子声腔家族的繁衍,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梆子戏产生前晋南的文化艺术积淀
地处黄河中游的晋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晋南是华夏文化的中心地区。《吕氏春秋·古乐》中“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縻 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记载的是先民以乐舞形式表现狩猎劳动的情景,歌、乐、舞三者结合,可想其场景粗犷、热烈而壮观。尧都区东南二十公里处的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文物表明,约在尧末期已有以陶罐蒙动物皮制成的乐器——鼓,古文献中称之为“鼍鼓”,用于乐舞伴奏。舜躬耕历山(今山西翼城、沁水、垣曲三县交界处;又说为洪洞县西北之历山),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禹制《夏龠》,敦化民风,乐舞发挥着重要作用。
周代,吴公子季札称赞晋国魏地的歌谣:“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春秋时晋国大乐师师旷(今洪洞县师村人),善辨音,精音律,“援琴而鼓”,可招玄鹤“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史记·乐书第二》)。《国语·晋语》记载,晋国王宫中的优人优施,于歌舞之时暗示大夫里克依从骊姬废长立幼。俗乐与雅乐并存,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歌舞之外,还出现了优人表演。
汉代晋南的经济恢复较快,歌舞百戏得以发展。相传轩辕氏曾于汾阴(今属山西万荣县)扫地为坛,始祀地祇。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治庙汾阴。武帝元狩二年(前121)于汾阴脽上立后土神祠,亲自望拜如上帝仪。此后又数次幸河东亲祀后土,元封四年(前107)祀后土时,“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箜篌瑟”(《史记·孝武本记》)。天子祀地,歌舞享祭,鼓乐喧天,盛况无比。《汉书·礼乐志第二》的描述是:“景星显现,信星彪列……五音六律,依韦饗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殷殷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醇牺牲……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西汉武帝之后,宣帝、元帝、成帝,东汉光武帝,亦曾连绵躬祀后土于此,客观上必然对河东乐舞百戏有极大的促进。芮城沟渠头出土的汉墓十一只歌舞伎陶俑,或立,或跪,或以手指天,或合掌以瞰地,舞姿优美,尽处动态之中。1969年运城侯村出土的汉代彩陶楼,二、三层上均有百戏的表演者和观赏者。它们各具神采,生动地反映出汉代歌舞百戏在晋南的兴盛情况。
至北魏,百戏盛行且有大规模的演出。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为内地带来了少数民族音乐,渐与汉族音乐相融合,“唐乐府序:后魏乐府有北歌,亦曰真人歌。”(《山西通志·风土》)。大曲也更多地运用,“大飨设之于殿庭,如汉晋之旧也。太宗初,又增修之,撰合大曲,更为钟鼓之节”(《魏书·乐志》)。上层社会的雅乐与下层社会的俗乐互有影响,期间的融汇发展,乐户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文献记载,北魏始有乐户,乐户的来源之一为犯罪之人及其眷属。《魏书·刑罚志》明确规定:“诸强盗杀人者,首从皆斩,妻子同籍,配为乐户;其不杀人,及脏不满五疋,魁首斩,从者死,妻子亦为乐户。” 律令之下,沦为乐户之人不在少数。《山西通志·孝友录》载:“景明初,河东郡杨风等七百五十人,列称乐户。”乐户众多,官民祭祀庆典、节令演出、赛社活动,均需随时供役。
唐武德二年(619),平阳地区的浮山县羊角山传言老子现于大树下,自言为唐皇室之远祖,帝命有司在此修建“老子祠”,命乐工制道调。开元十四年(726),玄宗诏改“庆唐观”,御书额及碑文赐之,“诏道士司马承征制元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青上圣道曲,以合奏于庆唐观”,“太常卿韦韬制景云、九贞、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六曲,亦偕奏焉”(《浮山县志·寺观》)。宋天圣五年(1027)诏改观为“天圣宫”。据传每年都有官伎艺人于祭祀迎神时歌舞演奏,以慰神灵,相沿成习。现存于浮山博物馆的原“天圣宫”唐代八角形石柱线刻图,除一为表演舞蹈外,其余为演奏乐器神鼓、羯鼓、笙、节板、箫、笛、五弦琴者,生动地展现了法曲演奏与乐舞演出的情景。蒲州地处唐代东、西二京之间,开元九年(721)改为河中府,其辖境的闻喜县礼元镇,开元间曾设太平乐府教坊于此,今之礼元即梨园的谐音。这里的音乐歌舞既与长安、洛阳的梨园相通,也必然通过各种渠道与民间音乐歌舞相互渗透。唐王建在《温泉宫行》诗中所写的“梨园弟子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正是这种情形的反映。唐白居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