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癃 闭 [概说] 一、概念 癃闭是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又以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二者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二、沿革 (一)《内经》首载病名,论述病因病机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宣明五气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素问?标本病传论》:“膀胱病,小便闭。” 《灵枢?本输》:“三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二、沿革 (二)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中包含癃闭的内容。 (三)《诸病源候论》提出病因:肾与膀胱有热; (四) 《千金方》提出葱管导尿术; (五)《丹溪心法》认为本病有虚实两端,并用探吐法治疗; 二、沿革 (六)《景岳全书》提出火邪线聚,热居肝肾,真阳下竭,肝强气逆均可致病; (七)《证治汇补》归纳为“热结下焦”、“肺中伏热”、“久病多汗”、“肝经急怒”、“脾虚气弱”。 三、讨论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无尿症。如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道结石、尿路肿瘤、尿道损伤、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病,所出现的尿潴留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无尿症。对上述疾病,可参照本病内容辨证论治,同时还应注意辨病求因治疗。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饮食偏嗜,湿热蕴结 (二)邪热伤肺,肺热气窒 一、病因 (三)劳倦久病,脾肾亏虚 (四)七情内伤,肝郁气滞 二、病机 (一)病位在肾与膀胱,病机总属膀胱气化不利 (二)病变脏器涉及肺、脾、肾、三焦 二、病机 (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二、病机 (四)尿闭不通,水毒上犯,可见诸多危候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 起病急骤或逐渐加重,主症为小便不利,点滴不畅;甚或小便闭塞,点滴全无,每日尿量明显减少。 2. 触叩小腹部可发现膀胱明显膨隆等水蓄膀胱症候,或膀胱内无尿液。甚或伴有水肿、头晕、喘促等肾元衰竭证候。 3. 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腹部手术后患者;或患有水肿、淋证、消渴等,迁延日久不愈者。 二、病证鉴别 1.癃闭与淋证的鉴别 二、病证鉴别 2.癃闭与水肿的区别: 癃闭与水肿临床都表现为小便不利,小便量少,但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者伴有胸、腹水。并无水蓄膀胱之证候,而癃闭多不伴有浮肿,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小便欲解不能,或点滴而出的水蓄膀胱之证。 二、病证鉴别 3.癃闭与关格的鉴别: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或闭塞不通; 关格常有水肿、淋证、癃闭等经久不愈发展而来,是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常伴有皮肤瘙痒,口中尿味,四肢搐溺,甚或昏迷等症状。 癃闭不伴有呕吐。癃闭进一步恶化,可转变为关格。 三、相关检查 (一)癃闭病证首先应通过体格检查与膀胱B超判断有否尿潴留,有尿潴留者,再作尿流动力学检查,以明确有否机械性尿路阻塞。 (二)有尿路阻塞者,再通过肛指检查,前列腺B超、尿道、膀胱造影X线摄片,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等检查以明确尿路阻塞的病因,如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尿道结石、尿道外伤性狭窄等。 (三)无尿路阻塞的尿潴留者考虑脊髓炎、神经性膀胱,可相应作神经系统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实证——湿热、浊瘀、肝郁、肺热——膀胱气 化不利——发病急骤,小腹胀痛,小便短赤灼热,舌苔黄腻,脉弦数。 虚证——中气不升,肾阳不足——气化不及州都——发病缓慢,病史较长,面色少华或白光 白,小 便排出无力,神疲气短声低,舌淡,脉沉细弱。 一、辨证要点 2.了解病势之轻重。 水蓄膀胱,小便闭塞不通为急病;小便量少,但点滴能出,无水蓄膀胱者为缓证。由“癃”后“闭”为病势加重,由“闭”转“癃”为病势减轻。 二、治疗原则 治疗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于通 三、证治分类 癃闭证治——1 癃闭证治——2 癃闭证治——3 四、其它疗法 (一)取嚏或探吐法——开肺气,举中气,而通下焦之气; (二)外敷法 (三)针灸推拿 (四)导尿法 [预防调护] 1.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起居生活有规律。 2.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情绪。 3.防止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