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_0.doc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_0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授课人:张学新 地点:深圳华侨城中学八年级班 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 师: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师: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 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哀和无奈。 师:为什么呢? 生2: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办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 生: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吗睡不着觉,起来夜游? 师:很好,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呗! 生:都是月亮惹的祸! 生5:是因为月光入户,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应该是不甘寂寞,当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师:好!先寂寞后欣然,看来月能解忧。如果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 生:才不呢! 师: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呢? 生1:古人都是神经病。。 师:是神经病吗? 生2:不是,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现。 师:说具体点。 生2:因为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 师:不错,吟风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诗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现,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我们来看看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2:那是写水。 师:是写水吗? 生3:不对,是写月光像水。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不是写水? 生3:如字。 师: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种的植物呗。。 众生:是竹子、柏树。 师: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5:开心。 生6:平静。 生7:坦然。” 生8:不对,应该是不平静。。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8:因为竹柏有投影说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确实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但是作者此时身在异乡又被贬。心里不可能宁静!。 师: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静中又突然不静,感情变化很快嘛!这叫什么写法? 生:反衬。 三、学生即兴表演??合作体会感情 师:大家体会得很不错,假若让你们借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怎样? 生:老师,你该不会让我们来模仿秀吧? 师:对!小组内确定人选,可自行设计台词和动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生4人一组讨论,师放舒伯特的《小夜曲》。 师生评价表演。 四、学生齐背课文??师布置课外拓展 师:看来大家确实体会了苏轼当时寂寞、欣喜、宁静、不宁静的心态,下面我来齐背。 生齐背。 师:好,短短84字就传达作者这么多的情感,可见作者用笔的老到,下节课请同学们上网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看谁收集的全面。下课。 生:老师再见。 课例分析: ???此课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师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分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对文意的理解把握,更为重要的由以往简单的启发诱导过渡到探究思考、自主合作、师生互动的新颖模式,实现学生探究之乐、成功之乐、学习之乐和合作之乐,让学习主体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强人文素养。教师的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领导者、引导 者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张老师没有平白的说教,没有断然的否定,没有牵强的附会,`全由学生的见解出发,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充分的尊重学生主体,由此及彼,挖掘作品深层次的意义;

文档评论(0)

mcplj198370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