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民歌之乡
诗经民歌之乡—门古寺镇
张兴成
“关关睢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羞得低下头”。一曲诗经民歌唱响了神州大地,引起国内外的震撼。这首民歌出自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鄂西北千里房县的诗经民歌之乡——门古寺镇。
门古寺镇位于秦山余脉,汉江源头的堵河上游,东达襄樊,西通川陕,南临神农架,北望武当山。这里山清水秀,层峦叠障,林木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这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风民俗颇具特色。是镶嵌在秦巴山脉之间的一颗璀璨的民间文化艺术明珠,是房陵文化苑中的一朵奇葩。门古寺镇的来历源于元代,相传元代中统元年,即1260年,有一个名叫索儿只斤氏的人在此执政,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为他建立了一座庙宇,取名“蒙古寺”,庙内供奉着他的塑像。到了明代,统治者们为了避嫌,便将“蒙古寺”更名为“门古寺”,“门古寺”因此而得名。至今,当地人还是把“门古”读成“蒙古”。解放前,这里先后设乡镇管辖机构有甲、塘坊、自治局、区、乡等,解放后这里先后设过人民公社、门古区、门古寺镇等。
门古寺镇版图面积4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50米,年平均气温23℃,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属温带季风气候,全镇辖22个镇直单位,19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7606户,31830人。这里有望佛山、圣宗祠、秦王寨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这里风光旖旎,山大人稀。春天,鸟语花香,五彩缤纷;夏天,云蒸霞蔚,满目苍翠;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原驰蜡象。正是这灵山秀水孕育出了一大批民间文化艺人,也正是这灵山秀水,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
民歌,即民间诗歌,它善于把诗与乐的高度结合,长于抒发人的内心世界,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在房县门古寺镇,这种口头传唱的原生态民歌处处可闻,堪称民歌的海洋,民间文化的富矿。
这里的民歌有山号子、田歌、灯歌、民间小调、风俗歌、儿歌、待尸歌等种类;有高腔、平腔、包腔、拉花腔、八岔子等腔调;有的反映风土人情,有的歌唱生产生活,有的倾诉恋爱婚姻,有的传授文化知识,有的咏唱“四书五经”、“增广贤文”和“三字经”,有的唱黑暗传等,叙事长歌洋洋数万字,仍烂熟于心。
据统计,门古寺镇有歌手、故事手、谚语手、唢呐手、打击乐手等共有9600余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8%,全镇19个村,有120多套锣鼓唢呐等民间乐器,有民间歌手、故事手5000余人。歌手中能唱千余首民歌的有120多人,能讲100个故事以上的150多人,能吹50多个以上调子的唢呐手有150人。门古寺镇素有“民歌之乡”、“戏窝子”之称,当地有许多民歌手,故事手被称着“歌师”、“民歌王”、“歌布袋”、“故事篓子”等。
门古寺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旋律优美,唱腔独特。民歌中融入了民俗文化、唐文化、神农文化、诗经文化、宫廷文化、流放文化、宗教文化、汉文化、创世纪文化、秦楚文化、古巴文化等等。诗经文化是门古寺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在门古寺民歌丧鼓歌、仪式歌、婚嫁歌、姐儿歌中常常出现诗经中的句子,如《关关睢鸠往前走》、《伐檀》、《君子于役》、《桃夭》、《野有死麕》《蓼莪》等等,现已在门古寺民歌中发现诗经民歌200余首。特别是在民俗中,有一种独特的现象,人死后请来诗经童子吟诵《诗经》中的《蓼莪》诗篇作祭文,来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一生的辛劳,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诗言志,歌咏言,饭养身,歌养心。歌是平民的艺术,歌是大众的艺术,歌是精神寄托,歌是民族文化的根,歌是门古人的最大习俗。建房要唱乔迁歌,结婚要唱喜事歌,生日要唱祝寿歌,劳动要唱薅草锣鼓,死人要唱待尸歌,“三月三”、“九月九”要办庙会、唱神歌等等、等等。他们歌唱生产劳动,他们歌唱社会生活,他们歌唱思想感情,他们歌唱美丽的家园。这歌声唱出了生活的喜怒哀乐,这歌声唱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这歌声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这歌声飘荡在门古的山山水水,这歌声弥漫在门古的每一个角落。
门古寺民歌具有“楚调、巴音、秦韵”的特点,经过数千年的陶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唱腔和旋律。有丧鼓歌的悲壮,花鼓歌的欢快,民间小调的柔美,山号子的粗犷,山锣鼓的豪迈,战歌的诙谐,构成了门古寺民歌显著的特点。在门古寺镇听民歌,你能感觉到巴蜀文化之豪放,又能咀嚼到吴越文化之秀丽,每一首歌都能让你得到美的享受。门古寺民歌有门古人的精神,门古人的情感,门古人的纯朴,门古人的个性。正是这些,成为门古寺镇民歌生存与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
2004年9月以来,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月红、北京大学副教授陈连山、省民间文艺家主席傅广典、秘书长鄢维新、十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彦文、十堰市诗经学习会长袁正洪等专家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