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记忆和想法.docVIP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记忆和想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记忆和想法.doc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记忆和想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82-02   碎片的记忆   一、看见,在表象之外   已记不清我第一次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是什么时候了,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从小就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围中长大的,只是以前的很多年脑海里都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概念,对于我自小生活的乡村中的种种民间文化都只是一种表象的、经验的认识,并没有任何学理上的认识和划分,那时候,在我的眼里,民歌民谣、剪纸技艺、庙会、秦腔就只是它们自身而已,我并不知道它们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它们在我的世界里,就只是好听的歌谣、好看的绣花鞋和绣花鞋垫、好玩的庙会场所以及完全听不懂的配着音乐的大喊大吼,这就是它们。   然而,自从学习了民俗学之后,我再看它们,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它们自身了,我看到的更多了,同时,想的也多了。首先,它们是我的父老乡亲所创造、传承的文化,它们的产生、发展始终是紧紧的依附于那片厚实的黄土地的;其次,它们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我的父老乡亲们并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他们在辛勤劳作中同样为人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为他们骄傲,为自己作为那片黄土地的子孙自豪;再次,我突然意识到我从小就努力学习想要离开的那个小乡村并不是如我想象中那样贫穷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比城市更加富有。我明白贫穷并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概念,它同样也适用于精神文化层面。   这前前后后的变化,使我明白一个人对于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文化的认知,是与他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知识面的宽窄有关的。中国现在处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然而据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农村人口的比例仍然较高,占总人口的47.43%。国民人口素质也不高,全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六岁以上人口数的10.59201%。   在这样农村人口基数大,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国情下,中国的文化事业很难做到全民共同参与的。普通民众对于自身所处的文化大都没有一个自觉的认知,处于“熟识但不真知”的状态。我想要改变这个现状,还是要从教育起步,国民素质提升了,文化自觉才有可能实现。不过,一国的受教育程度,又与一国的经济实力有很大关系。眼下我们国家的农业人口比重这么大,很多人都还处于追求物质的富足阶段,又哪有时间和心思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和享受呢?这样看来,要建设民众高度参与的中国文化事业是漫长的一个过程,但相信这一天总会到来的。   二、古街上的铁匠和他的打铁铺子   2014年三月,我随一朋友回家,她家在丽水松阳县,作为一陕西姑娘,可以说我是第一次走进一江南人家,尽管她家住在县城,我可能并不能体验到那种江南水乡的小家小户的田园生活,然而,我还是挺兴奋的,尤其是听朋友说她家那里有几条明清老街区后,我更是欣欣然向往之。   作为小客人,自是受尽主人的各种热情款待,这是题外话,故不作冗述。我想说的是我去转过的那条明清老街区上的一位铁匠和他的打铁铺子。   在朋友家的第二天下午我去老街转悠,一看,果然如朋友所说,古色古香,只是尽显岁月沧桑,堪称“老”字。老街窄窄长长,我沿着古旧的石板路边走边看。街两旁都是一色古旧的明清时期的两层木板楼,房檐上有各色镂空的雕花样式,看起来沉静又朴素。很多房子外面都贴有政府颁发的文物保护牌子,上面标明着房子诞生的历史时间。因为房子老旧,所以大多都不住人,只是一楼房屋被装修成各种店铺,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店铺跻身于各种现代的店铺中,传统与现代各显其色,但却和睦共处。我比较关注的是那些打铁铺、制秤店、草药店……每每忍不住走入其中,与那些年老的师傅们攀谈几句,感觉自己的心也变得沉静了,他们的身上尽显着一代手艺人的勤劳与质朴,与他们说话,颇感亲切,如果有轮回,那么我相信自己百年前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也许就是那弹棉花的妇人吧。   在众多传统的店铺中,我在一家打铁铺待的时间最长,我与那位五十多岁的打铁匠聊了两个多小时。他黝黑的面庞上尽是岁月的刻痕,然而笑起来却是憨厚的,让人一下子就免去了陌生感。他的打铁铺,在我看来,就是一间堆满铁器的又小又黑的屋子,走进里面,所有东西杂乱中分类摆放,屋中央是那打铁烧火的砖炉子,火光亮亮的。 我去的时候正是下午一点多,他正在给打好的刀具安把儿,我的出现并不影响他干活,他一边麻利熟络的忙活,一边随着我的提问说话。   他告诉我他是十七岁的时候跟着师傅学打铁的,到现在都打了四十多年了。当我问及他当初为什呢选择这门手艺时,他笑着略带几分得意的说:“干这个自由啊,想打了就打,也不用给别人打工,自己做自己的活儿,很自由,当时年轻,觉得学这个挺好玩的。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啊”他说完,眉目间布满喜悦。我对他的回答感到挺意外的,原以为这么苦的活计肯定是在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