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解表中成药.ppt

  1. 1、本文档共1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解表中成药 定义 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 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1 、风寒表证;2、风热表证;3、表里同病 4、正虚外感 表证的二个特点:  1、外感时邪; 2、邪浅病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强调外感六淫初起,若及时运用解表剂治疗,使邪从外解,则能早期治愈,防止传变。 风寒表证—辛温解表 风热表证—辛凉解表 表里同病—表里双解 正虚外感—扶正解表  方剂与治法 一、概念: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辨证 病机 治法 方剂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 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常用治法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 温 热 清 虚 补    单一治法            (七法) 汗 + 实  泻 吐 消 和(复合治法) 下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一 汗 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 二 吐法 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 3、使用注意: (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A:冷稀饭、冷开水。 B:姜汁。 C:麝香一~二厘。 三 下 法 1、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四 和法 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和”有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 “和为圣度” 《内经》 “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 2、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 “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戴天章《广温疫论》 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寒热 表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ianji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