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八)叙述句[精].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论八)叙述句[精]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 (2)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2.为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把数词移至句尾,在数词前加“者”,使前面内容变为主语,后面的变为谓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记·项羽本纪》) (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战国策·齐策三》) 参考文献: 1.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 2.量词“×”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叙述句按照主语和谓语的施受关系可以分为两种: 六 被动句 (一)定义 1.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这种句子叫做主动句。 2.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这种句子叫做被动句。 注意:被动句的谓语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因为只有及物动词才有受动的对象。 被动句可以根据有无特定的被动形式的标志分为两大类: (二)分类 1.意念上的被动句: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隐公元年》)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通论八 古代汉语叙述句 一 叙述句的特点 按照谓语的性质,句子可以分为判断句、描写句和叙述句。 叙述句是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 思考:古今叙述句在句式上有何异同? (2)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3)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 (4)虎求百兽而食之。(《左传·僖公四年》) (1)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僖公三十年》) 古代汉语叙述句,和现代汉语的叙述结构差别不大。 所谓“双宾语”,是指一个谓语动词后面接连两个宾语。具有“双宾语”结构的句子,称为“双宾句”。 二 双宾句及其分类 双宾句最常见的是谓语动词后带两个宾语:人和物。往往,指人的宾语在前,靠近谓语动词,称为近宾语;指物的宾语在后,远离谓语动词,称为远宾语。 还可以根据宾语在意义上和谓语动词关系的远近,分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古代汉语双宾句的分类: 古今汉语,大部分双宾句在语法结构上是一致的,这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稳固性。但古今汉语性质的差别,决定了古今结构一致的双宾句有细微差别。 根据谓语动词的意义,可以将双宾句分为六类。 (一)授受类; (二)问告类; (三)称谓类; (四)处置类; (五)使动类; (六)为动类。 (一)授受类 “授受类”双宾句所表示的语义为将某物授予别人,或从别人处接受某物。 此类可分为“授予类”和“接受类”两小类。 表示“授予”义的动词有:授、予、与、赐、贻、归、赏、献、赍、施、借、假等。 表示“接受”义的动词有:受、取、得、贷、借、假等。 “施受同辞” (1)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我币。(《榖梁传·僖公二年》) (3)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野人予之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孟子·告子上》) (5)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告诉义”动词有“言、语、告、报、许、教、诲、谢、嘱”等。 (二)问告类 其表示的语义为向别人告诉或询问某种事情。此类可分为“告诉类”和“询问类”两小类。 (1)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2)不可,是示之无魏也。(《韩非子·说林下》) 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3)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世说新语·德行》) “询问义”的动词常见的只有“问”。 “称谓类”双宾句是将近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称为远宾语所表示的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