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行知学生观的理论背景
陶行知学生观的理论背景
杨 勇﹡
摘 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始终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生观。陶行知学生发展的论述的理论背景有三:教育哲学背景、教育心理学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陶行知的生活经验和心路历程决定了他对学生发展的独特看法,对当前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启迪。
关键词:陶行知;学生观;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文化;背景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倡导废除旧教育,建立新的教育、活的教育,始终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生观。了解陶行知的学生观就须探寻其学生观的理论背景,也就是先生教育思想的源泉。
陶行知关于学生发展的论述的理论背景有三。
一.教育哲学背景
与陶行知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变通的过程相对应,他对学生发展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
1.扬弃中国传统儒家哲学。陶行知出生于素有“东南邹鲁”之誉的徽州,小时侯又受过私塾教育,中国儒家学说对他的影响极大。加之王阳明的教育思想被当时的徽州教育界所推崇,王阳明的教育哲学在他幼年时就留下了烙印。在金陵大学求学时,陶行知信奉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曾署名“知行”发表文章,于1911年将原名陶文俊改为陶知行。王阳明在论述儿童教育中反对“鞭挞绳缚,苦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月化”。陶行知曾把这一论述译成现代语言:“教育孩子,应该让他自由发展个性,教师只是诱导他们方向就成。如果以为拘束督促,学生看学校如牢狱,看师长如寇仇,勉强装出规矩,养成伪诈顽鄙习气,教他为善,实际迫他为恶。”① 当时陶行知在学生学习观上极为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的学说。
尽管后来陶行知体验到王阳明的“公式”“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①在人认识过程中的头足倒置,从而摈弃了这种唯心主义学说。但是陶行知依然认为王阳明对儿童教育的批判是正确的,并且着力主张教育要切乎学生的实际,所以他一直倡导:“要改造学校的教育,使
杨勇: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讲师
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文化的精华。要革除体罚,改良赶考,注重启发,使小孩接受教育的时候,有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他主张教育要以学生兴趣为主旨:“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②
2.反思西方实用主义哲学。1914年陶行知借资赴美伊利诺割裂
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