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ppt

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第21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1.(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 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解析 “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是唐宋以后,而不是汉唐以来,时间上错误,故选A。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他们居住于地中海地区,B项说法正确,排除;由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限制了丝路商贸的发展繁荣,C项说法正确,排除;15世纪以前的“丝绸之路”未能改变人类历史的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因此不具有全球化的意义,D项说法正确,排除。 答案 A 3.(2015·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 解析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未体现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故A项错误。“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当时农村人们忙于纺织,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依据材料“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可看出,D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 D 考向二 “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的异同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 史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史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1.史料一所谓“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2.史料二综合反映出明代实施“海禁”政策的目的,即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事实上则是朱元璋“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与贸易的反映。 3.史料三“市禁则商转为寇”说明海禁加剧了寇患,“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人皆贼”,可见有中国商人参与了寇患,体现了“海禁”的负面作用。 1.根据史料一观点,概括“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提示: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提示: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摘自2014年天津高考T12)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指出史料中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是什么?为实现上述目的,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举措? 提示: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史论归纳]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异同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 相同 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